爱电竞

你的位置:爱电竞 > 新闻动态 >

赤胆忠心铸丰碑——抗战胜利首任镇海县长浙东抗日名将戚铭渠

发布日期:2025-09-18 11:58:22|点击次数:171

在宁波镇海口,咸涩的海风永远裹挟着历史的回响。当人们驻足九龙湖革命烈士纪念馆的"戚铭渠专题展"前,一幅泛黄的《浙东日报》剪报定格了1944年夏那个惊心动魄的黎明:身着伪军制服的游击队员正将缴获的机枪扛出柴桥碉堡,为首的指挥员眉宇间透着刚毅——这正是时任镇海独立中队指导员戚铭渠留下的传奇剪影。这位将毕生献给浙东大地的革命者,用智慧与热血在东海之滨谱写了壮丽的抗战史诗。

戚铭渠 1914-1990

1917年,戚铭渠出生于浙江上虞一户耕读之家。这个喝着姚江水长大的青年,在1938年那个山河破碎的春天,毅然将教鞭换成钢枪,在鲜红党旗下宣誓:"为民族解放奋斗终身!"他以教师身份为掩护,在镇海江南地区播撒革命火种。课堂里,《满江红》的诵读声与抗日救亡的宣讲交织;油灯下,秘密读书会的青年们传阅着《论持久战》。这份"以文育人、以文化武"的独特经历,造就了他后来"能文能武"的斗争智慧。

宁波慈溪的东门外村思敬小学支部旧址

1941年4月19日,日军铁蹄再踏镇海。戚铭渠与战友李平、沈帮棋执行组建游击队的重任,却在"龙山事件"中遭遇生死考验。当国民党慈溪县国民兵团的枪口对准运枪队伍时,他亲眼目睹战友血染姚江。这段惨痛经历化作刻骨铭心的革命教材:"革命不仅要热血,更要谋略!"自此,这个文弱书生开始钻研兵法,在血与火中淬炼成智勇双全的军事指挥员。

镇海沦陷后,戚铭渠转入隐蔽战线。他像一颗火种,在敌伪统治的阴影下悄然燎原:化名"老戚"奔走乡间,将抗日歌谣编成方言俚语;组建"白皮红心"的两面政权,让伪乡保长成为抗日情报员;在小港建立的秘密交通站,成为浙东纵队物资输送的"地下动脉"。1943年冬,面对日军严密封锁,他独创"竹筏夜渡"法,组织群众用毛竹扎筏,将3万斤粮食夜渡甬江运往四明山。当日军巡逻艇探照灯扫过江面时,潜伏在水中的民兵用芦苇管呼吸,创造了"雨夜送粮"的奇迹。

小港蔚斗小学旧址1938年8月成立的中共镇海县工作委员会机关设于此

1943年,在骆驼桥战斗中俘获国民党顽固派慈溪县警察总队宋清云。6月,戚铭渠率庄市区常备队与浙东纵队第三支队第一、四中队配合,奇袭洪桥伪军,俘获日军顾问和伪军上校总队长以下官兵28人,受浙东纵队司令部传令嘉奖。同月,发动庄市区干部、民兵,在日军“扫荡”前张贴反战传单,有4名朝鲜籍日军投诚。后与李乐山等在团桥洪家伏歼下乡迫榨粮款之伪军姚华康部,毙伤30余人,俘伪中队长以下100余人。

奇袭洪桥

担任镇海独立中队指导员期间,戚铭渠将游击战术发挥到极致。1944年智取柴桥碉堡一役,他率12名队员假扮伪军查岗,用流利的日语与哨兵周旋,兵不血刃缴获机枪。更令人称道的是他结合平原特点创新的"地道麻雀战":在镇海纵横交错的地道网中,游击队员神出鬼没,日军"清乡"部队常常陷入"四面枪响,不见人影"的困境。这些战例后来被编入《浙东游击战法》,成为我军敌后作战的经典教材。

马家桥战斗

1945年秋,戚铭渠出任抗战胜利后首任镇海县长。县政府门前"为人民服务"的横幅,不仅是口号更是行动指南:他主持修复的镇海中学,开学典礼上既有《黄河大合唱》的激昂,也有微积分课程的严谨;推行的"三七减租"政策,让佃农第一次在稻花香里看见希望;在澥浦盐场组建的生产合作社,将海盐换成的药品源源不断送往山东解放区。这位"戴眼镜的县长"走村入户时总带着三件宝:钢笔、烟斗、笔记本,百姓戏言:"戚县长的笔记本,记满民间疾苦声。"

为了纪念洪桥战斗和马家桥战斗,镇海区委、区政府和宁波市新四军研究会立镇海九龙山抗日战争纪念碑

面对国民党军队的疯狂反扑,戚铭渠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1946年澥浦反"围剿"战役中,他指挥县大队以"车轮战术"拖垮敌军:白天派小股部队袭扰,夜间组织群众挖断公路。当敌主力疲惫不堪时,突然集中火力猛攻其辎重部队,创造了"县大队击溃正规军"的战例。北撤前夕,他在群众大会上动情说道:"今日的撤退,是为明日的归来!"数千镇海百姓含泪相送,这个场景后来被艺术家凝固在油画《东海黎明》中。

1946年初,镇海、慈溪县部分机关干部北撤后在山东华丰合影,后排左二为戚铭渠

戚铭渠的传奇不仅在于战场上的神机妙算,更在于他独特的"文人兵法"。策反伪乡长时,他带着《文天祥诗集》赴"鸿门宴",用"人生自古谁无死"唤醒对方民族大义;谈判桌上,他用派克钢笔换回两挺机枪,演绎了"一支笔杆胜千军"的统战佳话;即使在最艰难的1942年,他仍坚持编写《抗日三字经》,用"倭寇来,山河碎;好男儿,齐抗敌"的通俗韵文启蒙群众。这种"武能上马安天下,文能提笔定乾坤"的全面素养,正是浙东抗日干部群体的鲜明特质。

在生命的最后岁月,戚铭渠将全部心血倾注于《浙东革命斗争史》的编撰。当写到"龙山事件"时,这位八旬老人颤抖着笔尖写下:"李平同志牺牲时,怀中还揣着未写完的《浙东游击战术纲要》......"字里行间,尽是穿越半个世纪的战友情深。2003年春,他的骨灰伴着镇海早开的桃花撒入甬江口,完成了与这片热土的永恒约定。

今日的镇海港,万吨巨轮鸣笛声中有个特殊传统:每逢清明,航船都会在戚铭渠骨灰撒放海域拉响长笛。这穿越时空的汽笛,仿佛在与历史对话——戚家山上的战壕遗迹、小港街道的百年老屋、九龙湖畔的烈士群雕,都在诉说着那个铁血丹心的年代。

宁波镇海口

正如甬剧《浃江风云》所唱:"四明山下烽烟起,东海儿女多奇志。"戚铭渠同志用一生诠释了共产党人"苟利国家生死以"的崇高境界。他那融入江海的忠魂,永远守护着这片见证过血火、孕育着希望的土地。

Powered by 爱电竞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