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两年内,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接连传出大型企业破产清算的消息。继中洋之后,江苏福克斯太阳能光伏有限公司也正式步入破产程序。这家曾经风头无两的本地明星企业,如今走到尽头,不禁让人唏嘘:是什么把“阳光产业”推向了寒冬?而这场倒下的多米诺骨牌,会否波及更多相关行业?
从表面看,这起事件只是地方一家公司经营不善,但背后却折射出整个中国光伏产业正经历深度调整。根据国家能源局和Wind终端数据显示,2021—2024年,中国连续三年蝉联全球新增装机容量冠军。然而,在热潮之下,全国光伏组件总产能已超过实际需求30%以上。同花顺行业热度指数显示,今年上半年A股主板涉及组件制造业务的上市公司披露毛利率普遍降至12%以下,比2022年同期回落约7个百分点。
江苏福克斯并非孤例。今年5月,无锡某知名组件厂商在公告中坦言:“库存压力持续攀升,公司将加快结构性去杠杆。”有券商首席分析师向笔者透露,目前华东地区不少二线厂商已出现应收账款大幅增加、资金链紧张等现象。“去年底我们还在陆家嘴金融交易会上看到这些企业高调推介新产品,如今转眼就成了清算名单上的常客。”
进一步梳理政策脉络,可以发现行业周期性波动与政策导向密切相关。自2019年以来,“平价上网”政策推动国内市场快速扩容,但随之而来的资本蜂拥、低门槛扩张,也埋下了过剩隐患。对比如下:
| 关键指标 | 2019-2021老规 | 2022-2024新规 |
|--------------------|---------------|-------------------|
| 补贴模式 | 国家补贴为主 | 地方补贴+市场化 |
| 项目准入门槛 | 较低 | 技术/环保要求提升 |
| 行业集中度 | 分散 | 龙头占比提升 |
但现实是,大量二三线厂商未及时升级技术或拓展海外市场,只能被迫参与价格战。例如,一位苏北供应链管理公司负责人表示:“今年我们给几家客户供货时,对方直接砍价20%,否则宁可断单。”结果就是——利润空间被压缩,应收账款坏账风险激增,上游硅料、中游玻璃、电池片等环节同步承压。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塌方式”危机不仅仅体现在单个工厂关停,更会沿着供应链上下游蔓延。据同花顺统计,截至6月底,仅A股披露受影响应收账款规模超5亿元的上市公司就有8家。其中,包括为福克斯配套原材料的小型民企,也包括区域内专注物流配送的大型服务商。一旦龙头倒下,下游就业岗位减少、税基缩水,将直接冲击地方财政收入和社会稳定。
面对如此复杂局面,多数业内人士认为:盲目追求规模扩张已经行不通。那么未来路在何方?以ESG(环境、社会与治理)风险模型来看,那些重视研发创新、有能力消化库存并积极开拓海外渠道的龙头更具抗风险韧性。例如隆基绿能近两季财报显示,其海外销售占比突破60%,毛利率保持16.3%。反观依赖单一市场、忽视现金流安全的小微工厂,则极易陷入困境。
针对当前困局,有三个建议值得关注:
1. 强化现金流管理——建议企业设立动态预算机制,每季度滚动评估营运资金状况,并提前布局多元融资渠道。
2. 提升产品附加值——通过持续研发投入,加快高效电池、新材料应用,以摆脱同质化竞争泥潭。
3. 主动布局国际市场——结合“一带一路”等出口红利窗口期,加速获取海外订单分散国内需求压力。
与此同时,需要警惕一个认知误区:不少投资者简单认为“装机量越大=业绩越好”,实际上若缺乏核心技术壁垒和健康财务结构,即便规模做大也难逃亏损命运。这一点,从近期多地组件巨头频繁发布减值公告可见端倪。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你觉得当一个曾经辉煌的大型制造业基地开始频繁爆出破产清算,是行业自身的问题,还是整个宏观环境变天?如果你是决策者,会怎么稳住这盘棋?欢迎留言讨论!
本文无任何不良引导,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