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俄罗斯财政部突然走了一步险棋,宣布要卖出七家大型国企的股份,用来填上联邦预算上的大窟窿。消息传出,外媒立刻用大标题渲染成“普京政府重启大规模私有化”,把九十年代那段敏感记忆硬生生拉回到公众眼前。
这不是一个普通的经济政策。战场的枪炮声还在,军费支出一再膨胀,去年涨了70%,今年继续涨30%,财政部的账本已经吃不消。按官方文件的说法,卖股份就是为了直接补充联邦财政,路透社的解读更直接:税收跟不上战争的花费,这笔钱就是最现实的筹资手段。
过去俄罗斯靠能源出口来填缺口,但如今油价波动,欧洲市场萎缩,亚洲买家压价,手里的石油天然气再难像以前那样换来一堆美元。今年政府的预算预期已经降到乌拉尔原油每桶56美元,财政部不得不另找办法。卖股份,看起来是“立竿见影”的选择。
名单还没完全公开,但外界普遍猜测,能源、电力、基础设施企业会在其中。这些都是俄罗斯财政和安全的命根子。普京在2016年还警告过,不能贱卖国企资产,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企业。如今财政部自己提出售,引发了关于是战时妥协还是战略调整的讨论。
俄国内的反应很微妙。支持者说这是恢复市场活力的机会,可以引入新资金,还能提高效率。反对者则提醒,九十年代的私有化留下了寡头横行的阴影。那时大量国企被低价卖掉,少数人一夜暴富,大批工人下岗,福利体系崩塌,社会阶层差距猛增。如今再提私有化,公众神经立刻绷紧。
国际买家参与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西方制裁没有任何松动,俄罗斯资产在全球市场有着风险标签。谁敢接盘,就要承担巨大的政治代价。唯一现实的买家是国内资本,尤其是与政权关系密切的集团。这让所谓的“私有化”更像是内部资源再分配,透明度很低。
政策背后还有一条更复杂的线:就在财政部要卖股份的时候,俄罗斯检察机关宣布通过法院收回价值数千亿卢布的企业资产,过去三年累计已经没收超过五百亿美元。国有化与私有化同时进行,看起来矛盾,其实是同一目的,既要抓住战略行业的控制权,又要找钱补缺口。
西方观察者的结论是,这是典型的“战时经济双轨制”。一方面强化能源和军工的掌控,防止外部干扰;另一方面把一些非核心资产推向市场换钱。问题是俄国的投资环境和制裁状态,不可能吸引大量国际资本。所谓私有化,很可能只是圈内资本的再分配。
在民间,卖股份的传闻带来的不安感并不比战争小。战火离城市还远,股市和物价却天天在眼前。有人担心,一旦国企卖掉,工厂会裁员,产品会涨价。九十年代的物价暴涨和储蓄贬值,让人们对任何可能触发通胀的政策都格外敏感。
财政缺口,是所有政策的幕后推手。战事拖得越久,军费消耗像无底洞。能源出口带来的收入不稳定,欧洲市场紧缩,亚洲买家讨价还价,财政部必须保战线运转、防预算滑坡。国有化在政治上能加分,但不能立刻变现;卖股份在财政上见效快,却有政治风险。
市场对这种摇摆很困惑。投资者不知道到底是要开放市场还是继续收紧。企业管理层也不安,担心今天签了合同,明天企业就进了国有化名单。投资环境的不确定性,是任何资本的天敌。除非与权力关系密切,否则没人愿意接这种烫手的资产。
普京的态度是关键。过去他多次强调不能贱卖国企,尤其是战略行业必须留在国家手里。如今财政部提出卖股份,外界猜测他是否默许,抑或只是制造政策烟雾。政治学者分析,全面私有化不可能,但在资金迫切的时候,有限度出售股份也是可选手段。这种模棱两可,让讨论更热。
从历史看,九十年代的私有化是全面而快速的,大量国企低价出售,外资和新兴商人蜂拥而入。如今的条件完全不同,西方制裁几乎切断了外资通道,真正能接盘的是国内大集团,而且必须和政府关系密切。这意味着即使走私有化这条路,也更像是定向分配,而不是自由交易。
不过,公众的担忧有现实基础。每一次股份转让,都可能成为权贵重新分配资源的机会。如果国企财富低价流向特定集团,社会不平等会进一步加剧。九十年代的伤痕告诉人们,私有化的结果很少让全民获利,更多是少数人暴富。
俄罗斯社会现在面对的是双重压力。一方面是战事带来的财政紧张,另一方面是政策摇摆导致的经济不安。如果战争继续拖延,缺口扩大,政府可能不得不卖出更多股份。那时“重走老路”的风险会增加,区别只是这一次的主角是本土权贵,而不是西方资本。
对于外部世界,这也是一个值得琢磨的信号。西方媒体说这是财政困境逼出的动作,普京必须动用国企股份来补血。俄官方的说法则是,国有化加私有化并行是一种战略选择,控制权和资金都要兼顾。真相可能就在中间:财政压力逼得政府多线并行,政治考虑让每一步都带着限定条件。
普通家庭虽然不关心预算表上的赤字,却能感受到卢布贬值、进口短缺、物价上涨。如果卖股份带来裁员或涨价,这种压力会直接落到每个家庭头上。记忆里的九十年代,从来不是繁荣的代名词,而是混乱与焦虑。现在的政策变动,每一次都能勾住这种集体记忆。
这一次的私有化,不是九十年代的复制品,但也不只是经济操作。它有财政上的紧迫,有政治上的限定,还有社会心理上的负担。在战事未停的时刻,看得见的是股份名单,看不见的是背后盘算。
政策的方向,就在这几组动作之间摇摆:一边收回五百亿美元资产归国有,一边准备卖出七家大型企业股份。财政清单上的缺口没有变小,社会上的疑虑也没有消失,这场博弈还远没走到终点。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