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7日,美联储副主席米歇尔·鲍曼(Michelle Bowman)在华盛顿智库“经济政策论坛”发表演讲,明确提出“美联储应考虑在10月货币政策会议上再次降息”
一、政策背景:从“加息周期”到“降息转折”的宏观语境
历史脉络:自2022年3月以来,美联储为应对新冠疫情后的高通胀,累计加息525个基点,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推高至5.25%-5.5%,创22年来新高。2024年9月,美联储启动首次降息,将利率下调50个基点至4.75%-5%,标志着货币政策正式转向“宽松周期”。
当前环境:2025年9月,美国核心PCE(个人消费支出物价指数)同比上涨2.9%,虽仍高于美联储2%的目标,但较2022年峰值7%已显著回落;失业率维持在4.2%,接近历史低位;GDP增速放缓至1.8%,显示经济软着陆压力增大。
政策目标:美联储的双重使命是“最大就业”与“物价稳定”。鲍曼作为“鹰派”代表,此次转向支持降息,反映了美联储内部对“平衡风险”的共识——既避免通胀反弹,又防止经济衰退。
二、鲍曼讲话核心:从“鹰派”到“鸽派”的立场转变
关键表态:鲍曼在演讲中强调,“当前通胀压力已明显缓解,但经济增长动能减弱,劳动力市场存在‘非线性恶化’风险”。她特别指出,“中小型企业信贷条件收紧,制造业PMI(采购经理人指数)连续三个月低于荣枯线,显示实体经济正在承压”。
政策逻辑:鲍曼提出“前置性降息”理念,即通过提前降息稳定市场预期,避免“政策滞后效应”导致经济硬着陆。她举例称,“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裂时,美联储因降息过晚导致衰退加剧,这一历史教训必须铭记”。
数据支撑:鲍曼引用美联储内部模型显示,若维持当前利率水平,2026年美国经济衰退概率将达35%;而若10月降息25个基点,衰退概率可降至20%。她强调,“降息不是‘妥协’,而是‘风险管理’的理性选择”。
三、市场预期逻辑:从“降息概率”到“资产定价”的传导链条
市场反应:鲍曼讲话后,美国2年期国债收益率暴跌15个基点至3.85%,10年期国债收益率降至3.92%,收益率曲线“牛陡”形态凸显市场对宽松政策的期待。同时,美元指数跌破103,日元、欧元、人民币等非美货币集体升值。
机构观点:高盛集团将10月降息预期从25个基点上调至50个基点,理由是“鲍曼的表态显示美联储内部对降息达成广泛共识”;摩根大通则预测“10月降息25个基点,12月再降25个基点,2026年一季度前利率将降至4%”。
投资者行为:对冲基金加速抛售美元资产,涌入新兴市场股市和黄金市场。例如,iShares MSCI新兴市场ETF单日净流入12亿美元,SPDR黄金ETF持仓量增加5吨,显示“避险+追涨”情绪交织。
四、经济数据支撑:从“通胀”到“就业”的微观验证
通胀数据:9月美国CPI同比上涨2.4%,环比持平,显示通胀进入“平稳期”。核心CPI(剔除食品和能源)同比上涨3.2%,主要受住房租金(占比33%)和服务价格(如医疗、教育)推动。鲍曼指出,“住房租金滞后效应仍存,但增速已放缓,未来通胀压力可控”。
就业市场:9月非农就业新增14.2万人,低于市场预期的17万人;失业率维持在4.2%,但劳动参与率降至62.7%,显示部分人群退出劳动力市场。鲍曼强调,“就业市场虽稳健,但结构性问题突出——制造业岗位流失、服务业薪资增速放缓,需警惕‘隐性失业’风险”。
消费与投资:8月零售销售环比增长0.1%,低于7月的1.1%,显示消费动能减弱;制造业订单同比下降1.5%,企业设备投资意愿低迷。鲍曼认为,“消费是经济的‘压舱石’,需通过降息刺激信贷需求,提振企业投资和家庭消费”。
五、国际因素:从“美元霸权”到“全球联动”的外部压力
全球央行同步宽松:欧洲央行、英国央行、日本央行均释放“宽松信号”。例如,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表示“通胀已接近目标,未来可能进一步降息”;日本央行维持超宽松政策,日元套息交易“平仓潮”缓解,降低美元升值压力。
贸易环境与供应链:中美贸易谈判取得“阶段性进展”,双方同意“逐步取消关税,加强技术合作”。这降低了美国进口商品价格,缓解通胀压力,同时提升企业出口信心。鲍曼指出,“贸易政策不确定性是经济最大风险之一,稳定预期至关重要”。
新兴市场影响:美联储降息预期推动资本流入新兴市场,巴西、印度等国股市创历史新高。但鲍曼警告,“资本流动‘潮汐效应’可能加剧新兴市场汇率波动,需加强国际政策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