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曾想到,中原野战军那位不挂军衔的二把手,日后竟成了国家一把手?
1947年千里挺进大别山的队伍里,藏着个后来改写中国命运的狠角色。
他不是被授衔的刘帅陈总,却让邓小平都竖起大拇指,这位深藏功与名的老革命,硬生生在改革开放的浪潮里整出个国家级大动作。
1946年中原突围那会儿,李先念带着五万多人马跟三十万国军硬刚,愣是杀出条血路。
这事儿在军史圈都炸开锅了,要没这场教科书级的突围战,中野的底子早被老蒋掏空了。
那会儿陈毅刚从山东调过来当中野第一副司令,李先念甘当二把手,可论带兵打仗的实操经验,鄂豫皖出来的这帮子弟兵就认他这个老领导。
为啥李先念能压过两位元帅上位?
看看他玩转的三大绝活就知道了。
第一招叫"根据地建设",1947年大别山区的日子苦得能啃树皮,他愣是搞出个粮草自给的后方基地。第二招是"群众路线",当年重建新四军第五师,鄂豫边区的老百姓宁可饿肚子也要给部队送粮。第三招更绝,人家打完仗直接转型搞经济,建国后管财政那会儿,外汇储备硬是被他整出两倍增长。
您可能不知道,李先念拒绝授衔这事儿藏着大文章。1955年授勋那阵子,人家早就在国务院当副总理了。要说这眼光毒不毒?军界大佬们还在琢磨怎么带兵,他早就转战经济建设主战场。等到改革开放,这位老革命突然杀了个回马枪,1983年直接当选国家主席,这操作把当年并肩作战的老伙计们都看懵了。
对比着看更带劲:刘伯承1986年逝世时是军委副主席,陈毅1972年走的时候是副总理,李先念愣是比他们多爬了半级台阶。您要问凭啥?看看他主抓的上海宝钢项目就知道了,当时全国外汇才20亿美元,他敢拍板拿出12亿搞这个超级工程,这魄力整个国务院找不出第二人。
坊间流传个段子,说李先念在中野那会儿就爱琢磨经济。有次行军路上看见老乡种红薯,他蹲田埂上跟老农唠了俩钟头,后来在湖北搞土地改革,硬是把红薯亩产整出三倍增长。这本事到了八十年代派上大用场,农村包产到户的政策能推得动,少不了他在中央的力挺。
有人说李先念能上位全靠资历老,这话可经不起推敲。当年中原局那帮人里,比他资格老的不是没有,可谁能像他既懂打仗又懂搞钱?再说了,改革开放初期他敢顶着压力支持市场经济试点,光这份胆识就够甩开十条街。您要是不服,看看现在武汉长江二桥的设计方案,里头还留着他当年画的防洪批注呢。
您说这老一辈革命家里,像李先念这样军政经全能的还有几个?当年跟着他从中原突围的老兵,后来在深圳特区建设中又碰上了老领导,那场景想想都带劲。要是让您给李先念的贡献排个名,您觉得他在开国元勋里能进前五不?评论区唠唠,咱看看大伙儿心里这杆秤咋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