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三三制战术,这玩意儿在中国军事史上可算得上个经典了。它不是啥高科技的东西,就是一种步兵进攻的组织方式,简单点说,就是把部队分成小股,分散开来打,避免被敌人的火力一锅端。很多人一听“三三制”,可能会觉得挺神秘,其实核心就一个“三”字:三个人一小组,三个小组一班,三个班一排,这样层层叠加,形成一个灵活的战斗体系。每个小组里,战士分工明确,一个负责主攻,一个掩护,一个支援,他们排成三角形队形,互相配合着往前推。小组之间拉开距离,大概一发炮弹炸不到全组的间隙,这样就算敌人火力猛,也没法轻易全灭一支部队。
这个战术最早出现在抗日战争时候。那时候,八路军装备差,火力弱,对上日军那些碉堡和机枪,常常吃亏。密集冲锋伤亡大,101当时是115师师长,他观察战场后,觉得得改改打法。1937年平型关战斗后,他就开始琢磨怎么分散兵力,避免日军密集火网的杀伤。101提出在中层指挥上集中优势兵力打一点,但基层要散开,层层推进,交替掩护。1945年抗日结束,101去东北指挥,1946年1月左右,他在秀水河子战斗中第一次大规模用这个雏形战术。东北战场上,部队反复练,1947年2月正式定为标准部署。到解放战争后期,三三制已经成熟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都靠它发挥作用。101的命令里强调,根据地形调整队形,别死板套用,这样部队机动性强了,伤亡降了。
抗美援朝战争是三三制大放光彩的时候。1950年10月19日,志愿军入朝,面对美军那些坦克飞机大炮,装备差距巨大。美军火力网密集,志愿军如果扎堆冲,那不是送人头吗?三三制正好派上用场。一个排27人,能拉开800到1000米宽的正面,看起来漫山遍野,其实兵力没那么多。第二次战役,1950年11月,长津湖一带零下30多度,志愿军第九兵团用三三制分散渗透,美军陆战一师被分割,美军报告说到处是志愿军身影,其实就是一个排的宽正面效果。战士们小组间轮换,前一个小组吸引火力,侧翼投弹支援,后一个快速推进,局部集中兵力打弱点。
第三次战役,1951年1月,汉城外围夜战,小组踩泥路压制机枪点,炸铁丝网,冲壕沟格斗,美军炮火轰不过来。第四次战役,1951年2月到4月,横城反击,志愿军迂回侧翼,避开巡逻突袭。第五次战役,1951年4月到6月,铁原阻击,狙击小组结合三三制,分散杀伤美军军官,拖延时间。美军指挥官回忆,总觉得被包围,其实是战术拉宽战线造成的错觉。志愿军就这样从鸭绿江推到三八线,1953年7月27日,美军签停战协定。
为什么三三制能打服美国人?美军装备牛,火力强,但志愿军用这个战术规避了他们的优势。分散队形减少伤亡,灵活变换方向,局部多打少。美军习惯正面硬刚,志愿军夜战渗透,绕后包抄,美军坦克机枪发挥不全。联合国军总投入兵力超百万,志愿军轮换也近200万,但战损比不算吃亏,美军阵亡3万多,志愿军阵亡18万左右(包括非战斗损失)。
美军后来研究志愿军战术,觉得不是人海冲锋,而是短促攻击结合渗透。历史学家罗伊·阿普尔曼在美军官方战史上说,媒体把志愿军战术叫“人海”,其实是分散的“三三火力队”,三个人一队,三队一班,箭头阵型打一点两面。马歇尔也评论,不是密集波,而是掩护下的小股推进。
三三制不是凭空想出来的,它源于实战积累。101从抗日到东北,观察小规模战斗,总结经验。部队基层民主,官兵平等,战士能根据战场变招,上报好办法全军推广。党组织建到连上,指挥高效,美军那种火力依赖型军队学不来。美军基层士兵训练侧重火力支援,没志愿军那种高组织度。战后,美军试着复制,但效果差,因为缺实战磨炼和纪律基础。志愿军经验是多年积累,美军习惯空中炮火覆盖,疏于战术演练。
战后,中国军队继续用三三制作为基础训练,适应现代战场。60年代对印自卫反击战,三三制又显威风,三人小组灭印军炮兵团的战例流传。越南战争,中国顾问传授类似战术,越南军用分散突击打美军。甚至中越边境冲突,1979年,中国部队还用三三制进攻。美军在越南后,步兵战术更注重小股渗透,火力队概念类似三三制,但没那么标准化。
说到底,三三制战术证明,战争不光靠装备,人的因素关键。志愿军用它弥补差距,打出气势,让美军刮目相看。现代战争变了,无人机导弹满天飞,但分散机动的基本道理还管用。中国军队现在结合高科技,战术更先进,但三三制的精神——灵活、协同、保存实力——没过时。想想看,装备落后时靠智慧取胜,这才是真内涵。
#优质作者流量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