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坚投奔袁术,既是因为要弥补自己之前的过错,也是实在没别的办法。在找袁术之前,他做了两件大错事,结果让自己陷入了困境。
这事儿得聊聊孙坚接到命令去长沙郡平定叛乱那会儿。
公元187年,也就是中平四年的时候,长沙郡有个名叫区星的人带头闹事。因为孙坚之前打黄巾军和凉州叛军时特别勇猛,立了好多大功,名气一下子就上来了。所以,朝廷就让孙坚当长沙太守,带着军队去平定区星的叛乱。
孙坚真是个了不起的大将军,一到长沙郡,很快就摆平了那些叛军。没多久,旁边的零陵、桂阳两地也闹起了起义。
这两个地方原本不归孙坚管,但为了平定叛乱,孙坚直接跨过了自己的管辖区,顺手把这些地方的叛军也给收拾了。
皇帝为了奖励孙坚打仗立下的功劳,给了他一个乌程侯的封号。
于是,孙坚把长沙郡当作自己的大本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可是,才短短三年时间,汉灵帝就去世了。大将军何进想除掉宦官,结果没成功,反倒被宦官给害死了。接着,董卓就进了京城,掌控了大权,把朝廷搞得一团糟。
董卓夺权之后,关东的好多州郡都不买他的账,于是大家伙儿各自拉起队伍,一起去攻打董卓。
这时候的孙坚,心里向着汉朝,打定主意带着队伍往北去,攻打董卓。
不过,孙坚的地盘在长沙郡,那是荆南四个郡中的一个,都归荆州管。要是孙坚想带兵往北,去打占据洛阳的董卓,那他就得一路从南往北,穿过整个荆州的地盘。
那时候,荆州的大头头是王叡。记得孙坚之前刚摆平了长沙郡的乱子,紧接着,零陵和桂阳两地也闹起了叛乱。王叡和孙坚联手,把这两个地方的叛乱也给收拾妥当了。
不过王叡觉得孙坚也就只是个会打仗的粗人,平时说话间总带着几分瞧不起,这让孙坚心里很不舒服。
王叡也是反对董卓的一伙人,这时他也打算跟着关东的起义军,带兵往北去打董卓。但他和武陵太守曹寅关系不好,因此放出话来说,得先把曹寅给解决了,才能安心北上讨伐董卓。
曹寅怕被杀头,就偷偷写了份假命令,假冒朝廷的光禄大夫温毅,上面列了王叡的一大堆错处。接着,他去找孙坚,想利用孙坚的力量把王叡给解决了。
孙坚一直对王叡心怀不满,正想找机会报复呢,这次可算是逮到个理由,要把王叡好好教训一番。
于是,孙坚立刻组织军队往北方进发,对外宣称是去攻打董卓。没过多久,孙坚率领的先锋部队就到达了荆州江陵城的城门口。
王叡看到这支军队突然出现,心里头纳闷极了,赶紧爬上城楼想问个明白。孙坚的前锋将领装作很诚恳的样子回答他说:
兄弟们这些年为了守护这片土地,在战场上和敌人拼命搏杀,可最后得到的奖赏连件新衣裳都买不起。今天来这儿,就是想请使君能给大伙儿一些帮助。
王叡起初觉得这支军队不过是来要点奖赏的,于是他很爽快地表示自己不小气,立刻下令打开仓库,让士兵们进去随便挑。
没想到,当这支队伍快到城门边时,王叡一眼瞅见了孙坚混在其中,立马吓了一大跳。
随口就问:“士兵们是来讨赏的,孙大人您怎么也在这儿呢?”
这时候,孙坚不再掩饰了,他直接说:“朝廷派了使者带了命令来,让我杀掉你。”
王叡一听,心里直犯嘀咕,立马就问:“我到底哪儿做错了?”
城下的孙坚听了,撇撇嘴回答道:“你这是没见识嘛。”
这简直就是无中生有的罪名啊,王叡心里明白,孙坚这是故意找茬要取他性命。孙坚可是个赫赫有名的大将,王叡自知根本不是对手,没办法,最后只能选择了吞金自杀这条路。
在王叡被害后,孙坚接收了他的队伍,仍旧高举着攻打董卓的大旗,一路往北进发。
没过多久,孙坚带领的队伍就到了荆州北边的重要地方南阳郡。
孙坚把王叡的士兵都收编后,队伍壮大了不少,吃的用的也跟着紧张起来,要是不赶紧想办法补给,很快就要闹粮荒了。
因此,孙坚想让南阳太守张咨给些粮草帮忙,可张咨不但没答应,还不肯见孙坚一面。
孙坚原本计划继续往北走,去攻打洛阳的董卓,但他又怕张咨在背后搞小动作,对自己造成影响,因此心里动了杀张咨的念头。
后来,孙坚装出一副病得很重的样子,为了骗过张咨,他还特地找来了几个巫医,在大营里头搞起了各种神神鬼鬼的仪式,就是想让张咨觉得他孙坚这回是真的病得不轻了。
随后,孙坚让心腹进城去见张咨,告诉他孙坚自己病得厉害,觉得没法再带兵了,打算把军队的指挥权交给张咨。
张咨经不住兵权的吸引,打算亲自去孙坚的营地瞧瞧。可他刚在孙坚床边坐下,话还没聊上几句,孙坚猛地起身,一刀就把张咨给解决了。
干掉张咨后,孙坚立马占领了南阳郡,接收了张咨的手下,这下子,南阳郡的老百姓和官员们都吓得不行。
据说,孙坚掌控了南阳以后,整个郡里的人都吓得不行,他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
不过,那时候的南阳郡有两方人马,一边是南阳太守张咨,另一边是袁术安排在鲁阳县,也就是南阳郡下面的一个地方的军队。
孙坚打败了张咨,收编了他的队伍,拿下南阳郡,这样一来,他就跟袁术做了街坊。
这时候的孙坚,因为一路上做的事情,给自己惹上了大麻烦。
荆州的头儿王叡和南阳的太守张咨,他俩是一伙的,都反对董卓。但孙坚呢,他说是要去打董卓,结果一路上靠着自己的勇猛,先把这两个伙伴给收拾了。
这种行为如此霸道横行,跟那个把朝廷搞得乌烟瘴气的董卓有啥两样呢?
因此,孙坚的举动很快让不少地方心生不满,特别是南阳郡的老百姓。尽管孙坚靠武力把南阳郡给占了,可那儿的百姓就是不买他的账。
孙坚虽然占领了南阳郡这块地方,但没能赢得当地人的支持,所以说他在南阳郡的根基并不牢固。
对南阳郡的老百姓来说,要找靠山的话,孙坚不是最好的选择,反倒是驻守在鲁阳县的袁术更靠谱些。
这样一来,孙坚把自己的名声给搞坏了,威望大减。要是他还这么不管不顾,打算从南阳起兵,直接往北打洛阳,那他可能刚出门,南阳的老百姓就会起来断他的后路。
袁术肯定也不会眼睁睁看着孙坚这股力量在他旁边壮大起来,说不定他也会在背后动点手脚呢。
另外,孙坚虽然说要去打董卓,但他自己是穷苦人家出身,在那个特别看重家世背景的年代,孙坚没啥威信。而且,他那会儿自己的名声也搞臭了,所以想一个人带头去打董卓,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这时候,去投奔袁术会是个挺不错的决定。
袁术出身显赫,名声在外,影响力也大,最重要的是,他死活不愿跟着董卓混,所以跑去南阳躲灾了。
靠着家里连续四代人里有三个做大官的势力,袁术在反对董卓的队伍里,肯定是个带头的大佬。
孙坚虽然拼尽全力反对董卓,但他毕竟只是个长沙郡的小太守,再加上他出身贫寒,没有靠山,单靠自己一个人,很难闯出什么名堂来。
因此,孙坚得靠着袁术,才能在反对董卓的大事情上干出更大的成绩,有更多的表现机会。
由于这些情况,孙坚做出决定,要跟着袁术干,并且把自己刚打下来的南阳郡地方,直接送给了袁术。
袁术心里肯定乐开了花,因为他不仅得到了像孙坚这样的勇猛大将,还拥有了南阳郡这块宝地,那里人口众多,富得流油,足足有上百万人呢。
后来,袁术推荐孙坚做了豫州刺史,还给了他一个破虏将军的称号,有了这两个官位,孙坚在反对董卓的队伍里,一下子就变得重要多了。
说白了,孙坚和袁术联手,就是因为他们各有各的需求。孙坚想要名声,袁术想要好处,他们俩刚好能互相帮助,所以很快就达成了共识。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