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乘客打车的时候,发现网约车订单里多了项“空调费”,金额从2元到8元不等,收款方是平台或司机。
消息一传开,争议就来了:夏天开空调本是基本服务,凭什么额外收费?这到底是覆盖成本的合理操作,还是平台变相“割韭菜”的强制消费?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得先拆解“空调费”的底层逻辑。空调运行确实会增加车辆能耗——燃油车开空调每小时多烧0.5-1升油,电车则多耗1-2度电。对司机来说,这笔成本是实打实的:以北京为例,92号汽油7.5元/升,开1小时空调多花5-7.5元;电车每度电0.5元,1小时多花0.5-1元。
若订单里程短(比如3公里),空调成本可能占车费的10%-20%,司机觉得“白干”;但对乘客而言,3公里车费本来就10-15元,也没多长时间,多掏2-3元买空调使用权,心理上总觉得“不值”。
问题的关键不在“该不该分摊成本”,而在“怎么分摊”。如果是司机和乘客协商一致,比如乘客上车时主动说“开空调,加2元”,这属于市场自愿交易;但如果是平台或司机单方面强制收取,且未提前告知,性质就变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经营者不得强制搭售商品或服务。现实中,多数乘客是在结算时才发现多了一笔“空调费”,既没选择权,也没讨价还价的余地,这就踩了“强制消费”的红线。
再看平台的“成本转嫁”是否合理。平台作为中间方,本应承担协调司乘关系的责任,而非把所有成本都甩给乘客。若平台认为空调费是必要支出,完全可以优化计价规则,比如在高峰时段或高温天气动态调整基础车费,或在订单页面明码标价“空调附加费”,让乘客提前知情并自主选择。
但现实是,多数平台直接将空调费打包进订单,乘客既看不到成本构成(比如开了多久空调、实际多耗了多少电),也无法拒绝,这种“暗箱操作”更像变相涨价。
还有个角度是“服务对等”。空调是乘车体验的一部分,属于基础服务。就像餐厅提供免费纸巾、商场提供免费Wi-Fi,基础服务不该额外收费。
如果平台把空调从“标配”变成“付费选项”,本质上是在降低服务标准——乘客花同样的钱,得到的服务却缩水了。尤其对老人、小孩或体质弱的人群,空调是刚需,强制收费可能引发更大的争议。
当然,也有观点认为“按需付费”更公平:不用的乘客不掏钱,用的乘客承担成本。但这种逻辑忽略了一个前提——空调是车内公共设施,无法“按需关闭”。
比如,夏天车内温度35℃,不开空调乘客可能中暑,司机也不可能为了省油让乘客出事儿。这种情况下,空调更像“公共产品”,成本应由所有乘客共同承担,而非单独向某一群体收费。
说到底,空调费的核心矛盾是“强制”与“透明”。如果平台能做到“提前告知、明码标价、自愿选择”,比如在下单页面弹出“是否开启空调?加2元”,让乘客自主决定,这属于合理的市场行为;但如果是“默认勾选、结算时才显示、拒绝支付就取消订单”,那就涉嫌强制消费,既损害消费者权益,也破坏平台信任。
网约车的本质是服务行业,用户体验才是核心竞争力。与其琢磨怎么“多收几块钱”,不如把精力放在优化服务上——比如升级空调系统相应降低能耗,或通过动态调价让乘客为“舒适体验”自愿买单。让乘客的付费对象是“凉爽的乘车体验”买单,而不是为了“被套路的感觉”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