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初夏,空气里总是带着一点点新鲜的热闹气息。王府井步行街,这条承载了无数老北京回忆和游客好奇心的大道,每天都在上演着属于它自己的故事。而就在昨天,我也成了这座城市小剧场中的一个临时演员,只不过,这出戏让我到现在还觉得有些别扭。
故事得从那段随意又惬意的闲逛说起。想着给家人挑点礼物,我从东头一路晃到西头,服装店里顾客稀少,大多数摊位已经撤离,但我还是挑中了两件衣服,提着袋子准备打道回府。这时候,一抬眼,美食一条街赫然在对面招手——不去看看,总觉得辜负了胃和孙女。
刚进门左手边,是一家卖零食、特产和稻香村糕点的小摊。我正沉浸在琳琅满目的小吃世界里,被一排精致小瓶吸引住了目光。五颜六色,小巧可爱,看标签才知道原来是“酸奶冻”,比普通酸奶瓶还要袖珍。我暗想,这玩意儿孙女一定喜欢。
于是便问身后的女服务员:“这个怎么卖?”她语气平淡地答:“三十块钱一斤。”我接过她扔来的塑料袋,开始细细挑选。这时,一阵异国口音传来——三个外国游客推门而入,两女一男,脚步轻快地走进美食长廊。
本以为他们只是路过,可没想到下一幕让人忍不住停下动作:刚才还神情冷淡的女服务员瞬间切换频道,如同舞台剧里的角色突然变脸。只见她笑容灿烂、姿态谦卑地迎上前,用几乎可以称作殷勤讨好的语调递上一块山楂糕样的小糖果,“尝尝吧,很好吃,不用付钱!”免费试吃这四个字仿佛带着魔力。然而,那三位外国朋友连看都没看她,只是微微颔首便继续向前走去,全程无交流,无回应。
尴尬挂在空气中,她依旧不死心,又跟出去一步,把各种口味介绍了一遍,还主动示范免费试吃,但结果依然如故——对方头也不回消失在人群中。最终,她只得扫兴地把糖果丢回盘子里,又恢复到先前那副冷漠模样坐下。不禁让我怀疑,是不是只有外籍面孔才能享受如此待遇?
我心存侥幸,也许等会儿会轮到自己被邀请品尝新品?事实证明,这是自作多情。当我再次询问价格时,对方回复简洁且毫无表情:“都三十块钱一斤。”此刻再没有任何笑容或热情,就像关掉了灯光的一角舞台。我结账离开的时候,那份落差感甚至比拎着30元“小酸奶”更沉重。
边走边思考:难道我们自己的同胞,在一些人的眼中真的“不配”享受热情周到吗?难怪部分网友常吐槽某些商家“见外宾如亲爹”,却对本土顾客惜字如金。如果说待客之道应该是一视同仁,那么这种区别对待未免太刺眼。有趣的是,那几位老外并没有领情,他们拒绝得干脆利落,而我们的“盛情款待”则变成了一场独角戏,让人哭笑不得。
有人说,这种现象背后藏着一种深层次的不自信,总觉得别人家的月亮更圆,却忘记自己也是最值得被尊重的人。“跪久了就站不起来”,这样的评价虽然辛辣,却并非空穴来风。在全球化大潮下,我们确实需要开放包容,但真正高贵的姿态,是懂得欣赏自己,同时善待每一个来到柜台前的人,无论他来自何方,说什么语言,都该拥有一样温暖真诚的微笑和体验感受。
当夜色降临,北京城灯火璀璨,人流涌动,每个人都是旅途中的主角。而那些短暂交错的小插曲,也许正提醒我们:真正让城市温暖起来,并不是谁能获得特殊优待,而是在彼此平等与理解中收获尊严与快乐。如果你也曾遇见类似经历,不妨想想,下次遇见不同肤色、不同国籍的人,你希望看到怎样的一张中国面孔?
本文无任何不良引导,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