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电竞

你的位置:爱电竞 > 爱电竞介绍 >

曾经的央视当家花旦董卿,主动退居幕后把舞台让给新人,现在过得如何?

发布日期:2025-10-08 12:17:06|点击次数:59

她站在那儿,就让人觉得踏实。

董卿这个名字,一说出来,脑子里就是那种说话不急不慢,笑起来温温柔柔的女人。

穿一条素色裙子,手里拿本书,站在舞台上念诗,像是从古诗词里走出来的一样。

以前央视的晚会,只要有她在,我就觉得这节目不会差。

她是那种你信得过的人,不是因为她说得多热闹,而是她说话有分量。

有人说她的脸代表了“国泰民安”,听着夸张,但我懂那意思——她让人安心。

可你现在打开电视,已经很久看不到她了。

51岁了,几乎不怎么露面。

她去哪儿了?真像有些人说的,是为了让位给年轻人吗?

我觉得没那么简单。

董卿不是天生就该当主持人的。

她爸是复旦毕业的,妈妈也是读书人,家里希望她走学术路线,老老实实考个好大学,将来进机关或者教书。

但她爸管得太严了,从小让她抄成语、背唐诗宋词,一天都不能停。

我小时候也背古诗,但我是被逼的,她呢,是硬生生熬出来的。

后来我采访过一个和她同届的话剧团同事,那人说,董卿那时候话不多,但一开口全是书里的句子。

别人聊天讲八卦,她能突然来一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大家愣一下,然后就觉得,这人真不一样。

她喜欢文艺,高中老师还鼓励她参加演出。

但她不敢跟家里说实话,每次去排练都说去补课。

直到填高考志愿那天,她直接报了浙江艺术学院的表演专业。

她爸气得摔了笔,父女俩好几个月没说话。

进了学校才发现,梦想和现实差太远。

同学有的会跳舞,有的嗓子亮,外形也好。

她呢,个子不算高,长相也不惊艳,站在台上像那段时间她特别自卑,常常一个人躲在宿舍看书。

但她有个习惯,一直坚持着——每天读书。

不是为了考试,就是为了让自己心里不空。

她说过,我记到现在:“练声可以模仿,但肚子里的东西,骗不了人。”

毕业后分配到浙江话剧团,结果一年都没戏演。

有一次朋友去电视台应聘主持人,拉她一起去试试。

她本来不想去,穿着随便的衣服就去了,没想到录上了。

就这么阴差阳错进了主持行当。

在浙江台那两年,她白天上班,晚上啃书,连吃饭都在听新闻录音。

后来考上上海电视台,又自己考进上海戏剧学院读编导。

1999年跑去华东师大读古典文学硕士,2007年又回去读艺术硕士,最后还在美国拿了硕士学位。

这些事要是放别人身上,可能说是装文化人。

可她是真一步步走过来的。

我知道有个导演说过,董卿开会从来不带稿子,但引经据典比谁都准。

2000年她拿了“金话筒”奖,那是主持人圈的大奖。

真正让她火起来的是进了央视。

不是因为她站C位,而是她在台上能“对话”。

别的主持人念串词像报菜名,她能把一段历史讲出温度来。

《中国诗词大会》里她随口接几句诗,观众一听就知道——她是真懂。

《朗读者》更不用说了,那节目根本就是为她量身定做的。

我记得有一期,张桂梅校长上台,董卿说到一半声音抖了,眼眶红了,全场都静下来。

那一刻我不是在看节目,是在看一个真实的人。

最狠的是她连续十三年主持春晚。

零点倒数,全国人民盯着她笑。

那笑容成了除夕夜的一部分。

央视内部评了她八年“十佳主持人”,七年挂历前三,这不是运气。

她一度是我心里唯一配得上“文化女神”四个字的人。

东西,碎起来比玻璃还快。

先是从她的感情开始。

年轻时候谈过几个男朋友,大学时和浙大研究生在一起过,后来在上海台认识了个公务员,再后来和导演黄辉也有往来。

这些都不算啥,谁还没几段过去。

真正炸开的是她和密春雷的事。

这个人当时已经结婚,有两个孩子。

他们俩的关系曝光后,网上一片骂声,“小三”两个字刷屏。

有人翻她以前说的话,说她倡导女性独立,结果自己插足别人家庭。

后来密春雷离婚了,她成了正牌女友,婚礼也筹备了。

但公众的记忆没那么容易抹掉。

我有个表姐就说,以前多喜欢她现在一听她名字就觉得不舒服。

更大的雷在2014年。

她说要去美国南加州大学访学一年。

结果没过多久,有人爆料她在那边生了孩子,孩子一出生就是美国籍。

我当时看到新闻愣住了。

她在《朗读者》里说“根在中国”,转头让孩子拿美国护照。

她解释说“儿子是美国人,不影响我爱国”。

可这话听着就像借口。

我老家小区里几个退休老师聊起这事,都说:“嘴上讲传统美德,实际早就安排好了退路。”

形象一旦崩了,再想立回来很难。

最后一击来自她老公。

密春雷做生意失败,公司倒闭,欠了一屁股债,被列入失信名单,人直接消失了半年多。

新闻天天报“老赖丈夫”,全往董卿身上扯。

这时候再说什么淡出舞台是为了提携新人,谁信呢。

我知道这不是全部原因。

最近一次看到她,是今年五月。

她穿条白裙子,陪儿子参加学校的诗歌朗诵。

母子俩站在台上,一人一句读《乡愁》。

视频传上网,很多人说“梦回《朗读者》”。

我看了三遍。

她声音还是那么稳,但眼角皱纹藏不住了。

儿子有点紧张,她轻轻拍了下他的背。

那一瞬间,我不觉得她是主持人,就是一个妈妈。

我认为,我们对公众人物的要求太苛刻了。

她的确有过选择上的争议,但她带给我们的那些安静的力量,是真的。

有多少人是因为她才重新翻开诗集?有多少孩子因为《朗读者》第一次觉得文字有温度?

她不再是完美的符号了。

可也许正因为碎过,才更真实。

我现在还会在睡前翻《朗读者》的书。

灯光暗了,一页一页读下去,好像还能听见她的声音。

平稳,不张扬,像一阵风吹过竹林。

Powered by 爱电竞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