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会想到,一本被我们看作“证件”的小册子,竟然能成为有人回家的门票?答案就在银川:一张户口簿,把26个“黑户”变成了有名字、有保障的市民。
画面很有温度:八旬老人秦贵民接过崭新的户口簿,眼圈湿了,反复念着“我都活八十多岁了,今天有了户口,我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还是社会主义好呀!”递簿的是市公安局的郭建军警官,旁边还有民政和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在此之前,没人知道他从哪来,叫什么名字,他是真的“无户人员”。
事情来得有条理也有耐心。今年4月,银川市公安局在走访救助站时发现了这群长期流浪乞讨、没有户口的人,他们多数来自外省,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精神或肢体残疾,无法完整提供身份信息,家属联络不成。没有户口带来一堆现实问题:看病报销难、享受救助和医保遇阻、最低生活保障无法落实,救助站只能先垫付,压力很大。于是公安、民政和救助站合力推进:信息比对、入籍公示、按地方办法办理集体户。几个月手续办下来,身份证和户口簿陆续到位。
这次办事有几个值得记住的亮点。一是跨部门联动,分工清晰、信息共享;二是把法定程序走实,既保护当事人权益也维护公共秩序;三是把制度工具用在最需要的人身上,不是简单发钱,而是把“身份”还给人。现在,这些人能参加居民医保、申请最低生活保障,住院费用也不会再完全靠救助站垫付。
情感上的回报同样实在:对秦贵民而言,户口不是炫耀,而是晚年安稳的凭据;对救助站来说,这是沉重负担的缓解,也是职业自豪;对基层公安而言,这是把政策变成温暖行动的检验。警官那句“欢迎回到有名有份的城市”,让一纸证件有了温度。
▶ 把“人”放回制度中心,还能怎么做?
完善流动人口登记与信息互通,减少“黑户”再发生的可能。
加强残疾人身份核查与家庭追溯机制,派出所、社区和救助站要常态化联动。
推广移动登记和上门服务,对表达能力弱的个体由专业人员辅助采集资料。
建立长期跟踪机制,既有救助也有人文关怀,让制度的温度持续留在基层。
这件事的意义不止温情一刻,它提醒我们:城市文明体现在能否把最小的尊严缝补回去。当有人因为一张证件笑了,我们是不是也该想想,自己所在的城市还有哪些角落需要被点亮?欢迎在评论里说说你的建议和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