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夏天的乌克兰战场,一种新型"战士"冲上俄军阵地前沿。
它们不惧子弹炮火,扛着美国百年经典武器持续开火。
这些重达584公斤的钢铁身躯,正用0.50英寸(12.7毫米)子弹风暴改写战场规则。
美国M2勃朗宁重机枪诞生于1918年,此刻却装上AI机器人成为杀戮主角。
这款服役超百年的老枪全球保有量超300万挺,0.50口径子弹能打穿轻型装甲和砖墙。
乌克兰FRDM集团的产品经理伊霍尔直言,选它只因"西方弹药管够"。
今年4月刚列装的D-21-12机器人成突击主力。
这个遥控战车连弹药重1289磅(584公斤),以超6英里(9.6公里)时速突进。
当它的M2机枪轰鸣时,射程两公里内的俄军步兵阵地瞬间砖石横飞。
另一款DevDroid公司的TW 12.7机器人更智能化。
搭载的AI系统能自主识别军服迷彩与装甲轮廓。
通过200万小时战场数据训练,反应速度比人类快50%。
哈尔科夫郊外的战斗验证了机器人的耐力。
去年12月,30台装备M2机枪的机器人持续进攻12小时。
射击误差仅5厘米/千米的参数让俄军战壕难以抬头反击。
黑海方向的无人作战网络更让俄军头疼。
搭载M2机枪的机器人与携带R-73导弹的无人艇协同作战。
今年3月,这种组合成功击落俄军米-8直升机引发震动。
选择老枪加机器人的背后是残酷现实。
乌克兰兵力枯竭已迫使征兵年龄降至18岁。
民间科技公司如FRDM和DevDroid仅用数月就把原型机送上前线。
不过机器人也暴露明显短板。
在顿涅茨克矿区巷战时,多台设备因信号受干扰失控。
电磁脉冲武器甚至能让部分系统直接瘫痪。
这些"钢铁战士"更激起伦理争议。
当AI自主锁定人类目标时,联合国已三度提出质询。
俄军士兵在战地论坛抱怨:"面对不知疲倦的机器,战壕里的每分钟都是煎熬。 "
目前乌军机器人部队仍需要人类远程操控。
每次行动前需军官确认攻击坐标。
但前线记录显示,装甲破损的机器人会继续执行指令,直到彻底报废。
FRDM集团公开的设计图显示拓展可能。
M2机枪旁预留了榴弹发射器卡槽和反坦克导弹支架。
今年5月测试中,加装武器的机器人成功摧毁俄军BMP-3步战车。
俄军的反制手段正在升级。
工兵用反坦克雷铺设机器拒止区,电子战部队全天候监听遥控频段。
但乌克兰工程师连夜修改程序,新的加密传输系统上周已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