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图文激励计划#
丹麦政府宣布与欧洲军备公司签署价值91亿美元的防空系统采购协议,美国雷神技术公司在竞标中意外出局。
这一决策创下丹麦史上最大军购纪录,更是北约成员国首次在核心防御装备采购中完全选择欧洲方案。
历史性采购,欧洲企业赢得青睐
丹麦此次军购项目涉及以色列箭-3导弹防御系统的欧洲联合生产版本,最终由德国迪尔防务公司、英国航太系统公司(BAE Systems)和法国泰雷兹集团组成的联合体中标。
该项目要求至少60%的分包合同需由欧盟成员国企业承担,最终实际金额的72%流向德法企业,剩余28%归属丹麦本土军工业。
采购程序启动初期,美国雷神技术公司曾主导竞标进程,其提出的42亿欧元本土分包方案未达丹麦政府要求。
三重战略考量,自主可控成为核心
从地缘政治视角分析,丹麦决策呈现出三重战略考量。
欧盟国家军事装备进口依存度已从2021年的65%下降至52%,其中对美装备采购额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 丹麦政府明确提出“战略自主”条款,要求核心子系统必须实现在欧盟境内生产。
经济层面,丹麦国防部估算欧洲方案全生命周期成本较美制系统低约23亿美元,创造2600个就业岗位。
国家安全维度,选择欧盟防御体系可避免受制于美国《国际武器贸易条例》(ITAR)的出口管制风险。
美方强烈反应,贸易关系面临重构
该决定引发美国国防工业协会(NDIA)强烈反应,其指出2021-2024年间欧盟国家累计取消227亿美元的美制武器订单。
白宫安全委员会发言人在社交媒体平台暗示,可能重新评估对丹麦格林兰岛图勒空军基地的27亿美元升级投资计划。
美国空军前采购主管威廉·罗珀坦言,欧洲防务自主化趋势正在侵蚀美制武器的传统优势市场。
全球格局变革,多极化趋势加速
此次订单转向折射出全球军火贸易体系的结构性变革。 2025年全球军火贸易中区域集团内部交易占比提升至51%,相较2015年增长21个百分点。
丹麦采购案恰逢法国总统马克龙力推的“欧洲天空之盾”计划进入关键实施阶段,该计划拟整合欧盟27国空中防御体系。
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最新模拟推演显示,若欧盟实现防空系统标准化,到2030年美制防御装备在欧洲市场份额可能缩减至35%。
区域化特征加强,亚太案例对应呈现
印度尼西亚2023年取消对美F-15EX战斗机采购计划,选择法国阵风战机;沙特2024年与中航工业达成TB-1无人机本地化生产协议,涉及金额达54亿美元。
军工市场区域化特征加强的背后,既有技术代差缩小带来的市场替代效应,反映出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对防务合作的深刻影响。
北欧防空格局重塑或将成为全球军备贸易体系的分水岭事件。 美国战略分析公司预测,2025-2030年全球防空系统市场规模将达到3260亿美元。
安全与民生,丹麦的平衡之道
丹麦这笔军购金额高达580亿丹麦克朗(约649亿元人民币),分摊到每个丹麦人身上接近1万元人民币,对于一个以高福利著称的北欧国家而言非同小可。
丹麦民众对当局花费巨额军费采购武器感到不安。 这笔资金如果投入医疗、教育或是用于缓解能源危机,能给普通人的生活带来更直接的改善。
丹麦政府需要平衡安全投入与民生需求之间的资源分配,有限的公共资金,该优先流向哪里。
丹麦的抉择虽发生在北欧,其影响辐射整个防务领域
美国战略分析公司预测,2025-2030年全球防空系统市场规模将达到3260亿美元,欧盟本土企业竞争力提升可能打破美俄传统市场垄断。
未来全球防务市场或将形成美、欧、俄、中四大技术体系并行竞争的新格局,国际安全架构的多极化特征由此加速演进。
丹麦采购案既是技术经济考量的理性选择,更体现了中等国家在军事战略自主方面的现实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