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电竞

你的位置:爱电竞 > 新闻动态 >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当夜,张学良为何下令东北军不准抵抗?

发布日期:2025-08-06 11:23:34|点击次数:150

参考资料:《张学良口述历史》、《九一八事变史料集》、《东北军抗日史》等史料

部分章节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请理性阅读

1931年9月18日夜,沈阳城外柳条湖畔,一声巨响划破了东北大地的宁静。

日本关东军炸毁了南满铁路的一小段路轨,然后反咬一口,声称是中国军队所为。

这个拙劣的借口,却成了日本全面侵占东北的导火索。

当爆炸声在夜空中回荡时,驻守在北大营的东北军第七旅官兵们纷纷从睡梦中惊醒。

军官们焦急地等待着上级的指示,士兵们紧握着枪支,随时准备迎敌。

可是,他们等来的命令却让所有人都愕然了——"不准抵抗!"

这道命令究竟从何而来?为什么在国土被侵犯、同胞被屠杀的紧要关头,东北军却选择了忍气吞声?这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秘密?

【一】深夜惊变,北大营的枪声

九一八事变爆发的那个夜晚,31岁的张学良正在北平的协和医院里看戏。

台上咿咿呀呀地唱着《宇宙锋》,台下的少帅却心不在焉。

此时的张学良,表面上风光无限,实际上却如履薄冰。

自从1928年父亲张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人炸死后,这个年轻人就背负着整个东北的重担。

30万东北军、3000万东北民众,还有那片辽阔富饶的黑土地,都成了他肩头的千钧重负。

当夜11点,沈阳城外传来了爆炸声。

日军以南满铁路被炸为借口,开始炮轰北大营。

驻守在那里的东北军第七旅旅长王以哲,面对突如其来的炮火,第一时间向上级请示。

"报告!日军正在炮轰我军营房,请指示是否反击!"

电话那头传来的回答,让所有人都傻了眼:"不准抵抗,不准动,把枪放到库房里,挺着死,大家成仁,为国牺牲!"

这道看似荒谬的命令,就这样在关键时刻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当夜,装备精良的东北军几乎未放一枪一弹,眼睁睁看着日军占领了北大营。

【二】少帅的两难选择

张学良为什么会下达这样一道命令?很多人认为他是个软蛋,是个卖国贼。

可事实真的如此简单吗?

要理解张学良的选择,我们得先看看当时他面临的局面。

1931年的中国,军阀混战刚刚结束,国民政府名义上统一了全国,但实际上各派系之间矛盾重重。

蒋介石忙着"攘外必先安内",正在江西"围剿"共产党。

而张学良这个东北王,虽然拥兵自重,但在政治上却异常孤立。

更要命的是,日本人早就对东北这块肥肉垂涎三尺。

从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就在东北经营了20多年,南满铁路、关东军、领事馆,日本的势力如蛛网般遍布整个东北。

张学良心里清楚,如果真的和日本人开打,以东北军的实力,根本不是日本关东军的对手。

况且日本背后还有整个帝国的支撑,而自己背后的南京政府,会真心实意地支持他吗?

【三】蒋介石的"不抵抗"密电

张学良晚年接受采访时曾经说过:"不抵抗命令是我下的,我承担这个历史责任。

这话听起来很有担当,但真相远比这复杂得多。

其实早在九一八事变之前,蒋介石就多次电令张学良"避免冲突"。

1931年8月16日,蒋介石给张学良发了一封密电:"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这封电报的存在,说明"不抵抗"政策并非张学良一人的决定,而是当时国民政府的既定方针。

蒋介石的如意算盘是:先集中力量解决内部的共产党问题,然后再来对付外敌。

可历史哪里会按人的意愿发展?日本人才不会等你解决完内政问题再来侵略。

【四】一个更加复杂的真相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想:既然蒋介石早有不抵抗的指示,那张学良不过是执行命令而已,为什么后来他要独自承担所有责任呢?

这背后隐藏着一个更加复杂、更加令人震惊的真相。

张学良的选择,不仅仅是出于对实力对比的冷静判断,也不仅仅是对上级命令的机械执行。

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夜晚,这个31岁的年轻人,其实面临着一个几乎无解的历史难题。

他的选择背后,还有着更深层的考虑,涉及到一个关于中国命运的惊天秘密...

想知道这个秘密是什么吗?想了解张学良真正的内心想法吗?

【五】张学良的"以退为进"

真正让张学良做出不抵抗决定的,是一个更加深远的战略考虑。

张学良清楚地知道,1931年的中国还没有准备好与日本进行全面战争。

如果在九一八当夜就开火,很可能会给日本提供一个全面侵华的借口。

那样的话,不仅东北保不住,整个中国都可能陷入更大的灾难。

这位少帅心里有一个更大的盘算:既然军事上暂时无法抵抗,那就把事情闹大,让全世界都看清日本的侵略面目,争取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支持。

果然,九一八事变后,国际舆论哗然。

国际联盟派出了调查团,美国也表示了关切。

虽然这些国际声援最终没能挽救东北,但确实让日本在道义上陷入了被动。

【六】一步错,步步错的历史悲剧

张学良的如意算盘最终还是落空了。

他低估了日本人的野心,也高估了国际社会的正义感。

更要命的是,他还低估了东北民众的抗日决心。

当东北军不战而退时,无数东北民众感到了绝望和愤怒。

杨靖宇、赵尚志、李兆麟等抗日英雄,只能带着少数武装深入白山黑水,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

14年的东北沦陷,3000万东北同胞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这个代价,实在是太惨重了。

张学良后来也深深地后悔。

1990年,已经90岁高龄的他在接受采访时流着泪说:"我是罪人啊!我对不起东北的父老乡亲!"

【七】历史的深刻启示

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90多年,但它给我们留下的教训却永远不会过时。

张学良的选择让我们明白:在面对外敌入侵时,任何的妥协退让都可能带来更大的灾难。

和平不是乞求来的,更不是退让换来的,而是用实力和决心争取来的。

同时,这个历史事件也提醒我们:一个国家的强大,不能仅仅依靠某个英雄人物的个人决断,更需要制度的完善、国力的强盛和民心的团结。

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中的选择,既有其不得已的苦衷,也有其判断失误的地方。

历史不容假设,但历史的教训却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正如张学良自己晚年所说:"我这一生最大的痛苦,就是没有在九一八那夜下令抵抗。

这句话,或许是对那段历史最好的总结。

它既是一个历史人物的忏悔,也是对后人的警醒: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每一个选择都关乎历史的走向。

Powered by 爱电竞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