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万印尼盾对比540万印尼盾,一边是议员每月住房津贴,一边是雅加达最低月薪,差距10倍;8月28日,一名摩托车司机被警用装甲车碾压身亡,视频一出,火药桶直接被点着。短短11天,抗议从雅加达到十余城蔓延,10余人死亡、数千人被捕、股市单日跌1.5%。:这场“火山喷发”,真就能靠一纸取消津贴给灭了吗?
一边是国会“立刻减肥”:8月31日,普拉博沃宣布取消议员每月5000万印尼盾住房补贴,暂停出国访问;另一边是街头怒火不减:抗议者冲击议会、焚烧地方机构,甚至冲到财政部长穆利亚尼住宅。支持者说“止血要紧”,反对者怼一句:这叫“危机管理式妥协”,根儿还在土里呢。到底谁对?后头还有料。
事儿得一层层剥洋葱。第一层,贫富差距扎眼:1%的人握着33%的财富,底层50%合起来才6%。第二层,钱包瘪了:食品涨价、制造业裁员、最低工资停滞,印尼2.8亿人口里有三分之一在贫困线附近徘徊。第三层,火星点燃:议员收入折合月入4.7万元人民币,视频里又有人命案,民众心里那口气,哪儿咽得下去?诉求直给——最低工资涨10.5%,废《就业创造法》。市场也懂这个信号:外资观望,股市打摆子。好在这波没有走1999年的老路,矛头对准特权阶层,华人社区总体未受冲击。街头小贩最直接:“米袋子顶不住,别跟我讲宏观。”网约车司机更实在:“工资不动,罚单不少,谁不急眼?”这不是一场突发情绪,是长期堆积的账单,终于要结了。
从9月2日起,雅加达等地冲突明显降温,警方大规模逮捕后,街头暂时“归于平静”。国会福利砍了,议员护照先收着,领导人露面灭火,一套操作下来,表面像是稳了。但这份平静带着假底——诉求没有触达结构改革:最低工资涨不涨?《就业创造法》何去何从?警用装甲车碾人案如何追责?这些都没落地。反方声音也不弱:有人说,“国家先稳住,等风过了再谈改革”;还有人继续喊话,“不见真调查、不见制度改,谈什么安抚?”资本更敏感,钱是最现实的投票器——当天跌1.5%,后续外资流入受挫。预计核心城市或在9月10日前基本平息,但“民怨库存”不清掉,谁敢打包票不复燃?
戏剧反转在这儿——原本印尼总统发言人8月31日还说普拉博沃因国内局势无法来华参加纪念活动,外长苏吉约诺替他传话、转信、致歉。大家都以为这回“肯定缺席”。结果,93阅兵当天凌晨,外交部突然宣布:普拉博沃已应邀来华,并在凌晨抵京,随即现身阅兵。更夸张的是,人到北京不过7个小时,又火速返程。短平快的“七小时外交”,硬是把两头的火都压了会儿。短暂会晤里,中印尼聊了爪哇岛巨型海堤,造价800亿美元——这不是小案子,是超级工程。支持的人说:“对华关系是重中之重,稳合作等于稳预期,海堤是就业、是投资、是信号弹。”质疑的人瞪眼:“国内还着火呢,这会儿谈巨额项目,不怕被骂‘顾外不顾内’?”矛盾陡然拉满。但别忘了前文伏笔:印尼去年与中国双边贸易1500亿美元,中国又表态支持印尼恢复秩序并发展经济。对一个增长放缓、社会焦虑上扬的国家来说,抓外部增量,是救火队也是消防栓。这回的“空中加油”,意义不言自明。
风头一过,街面渐稳,声明也都说得漂亮:保障在印尼的中国人和机构安全,维护双边关系,往友好里靠。表面看松了口气,背后却还埋着雷。第一颗雷:经济修复没那么快,食品价格、就业岗位、制造业信心,哪个不是硬骨头?第二颗雷:治理信任赤字。8月28日装甲车案要透明调查、要问责,才谈得上重建信任。不然,民众会觉得,今天取消津贴,明天福利又回来。第三颗雷:政策分歧越搅越黏。抗议者要涨薪10.5%、要废法,政府顾虑财政和营商环境,商界怕成本上升,工人怕饭碗不稳,三方拉扯,哪一头都疼。更别提外部变量——若经济继续走低,不排除矛盾转移的风险,外部势力趁虚而入,在东南亚复制某种“剧本”,这可能性,不能当笑话看。说句北京话:这仗不是一板砖拍晕谁就赢了,得一手端锅一手灭火,节奏还不能乱。
这回取消议员住房津贴,真是“刀刀到肉”?先别急着鼓掌。要是靠省下的那点儿钱就能抹平10倍收入差、就能安抚被裁员潮吓着的工人,那治理也太省劲儿了。七小时来华、八百亿美元海堤,听着气派,我是真想夸一句“效率逆天”。可话糙理不糙:民众的痛点在工资、在就业、在规则是否公平,不在阅兵台上看了几分钟、不在项目数字有多吓人。制度问题不见动刀、执法问责不给交代,今天的“稳”,明天还得拿更大的成本买回来。
一个尖锐的问题:当街头刚刚安静、民怨还在冒热气时,印尼该优先把钱砸向800亿美元的海堤,还是先把10.5%的最低工资涨幅和《就业创造法》的争议理顺?支持者会说“外部大项目带就业能稳预期”,反对者会怼“先把锅里的饭装满,再去想天上的馅饼”。您站哪一边?评论区见真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