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燕大
十几天前,谁都没想到,抖音海外版TikTok会成为谈判的关键。
双方在西班牙马德里围绕这个企业展开一系列激烈谈判,15号谈判结束后官宣基本达成框架协议,但具体细节较少。
很快,17号,外媒就传出:核心方案是成立一家新的美国公司来运营TikTok美国业务,甲骨文、银湖资本、安德森·霍洛维茨等投资人集团将持有约80%股份,字节跳动的中国股东保留不到20%股份。小道消息一出,当时很多人就以为“字节被卖光光了”。
而最新进展,26号美方在白宫签署行政令,其中提到“字节跳动将持有不到20%股份,仅可推选董事会七个席位中的一位董事,并被排除在新合资公司的安全委员会之外”。
这话一出,更是让很多国人笃定TikTok被卖了,包括核心推荐算法,铁定是“跪了”。
真是这样么?必须得说,这个时代信息爆炸,几乎没有秘密可言,但同时,信息的极端碎片化也是现实存在,尤其是人为将信息碎片处理、避重就轻,在舆论上耍花招误导观众。
换句话说,很多报道都非常片面或者故意片面,观众如果只看一块碎片就得出结论,可能就与事实真相截然相反。
其实TikTok这事不复杂,但到目前为止,即使唯恐天下不乱的部分美方人士公布的细节也并不多。逆向推导一下,如果美方真占了大便宜,那按照它的风格,不应该满世界嚷嚷、然后再冲对方踩上几脚吗?
美方都不愿公开谈判的太多细节,那么真相就只有一个:它拿到自己想要的,同时也让出很多。毕竟交易是相互的,尤其是如此量级的两家企业,另一方不可能单方面吃亏。
回到TikTok,不论“成立一家新的美国公司来运营TikTok美国业务”,还是“字节跳动将持有不到20%股份……”都只是一个碎片,也都是模糊说法,与事实全部相去甚远。
综合目前可交叉验证的信息来看,这次TikTok方案主要包含两个主体:
1. 字节跳动TikTok美国公司仍由字节跳动100%持有,为新方案中的主体运营公司,负责美国业务的商业及相关运营活动,包括电商、品牌广告、全球跨境互联互通、产品和工程技术支持等。
2. 另设一家TikTok美国数据安全合资公司,负责美国用户数据存储和安全、内容安全保障、软件检查等业务。该合资公司引入外部投资人增资扩股,字节跳动持股19.9%,仍为其最大单一股东。
至于字节的核心算法归属谁?据彭博社援引美方官员的说法,协议“将从字节跳动租赁一份算法副本”。这里的“租赁”二字最直观:核心算法并没有卖,所有权仍是字节的,可以授权给你用,但得付钱,属于租。
捋下来就能发现,字节并没有失去TikTok的主导权,TikTok仍然是字节的,算法仍是字节的,只是美国用户数据安全部分由新成立的合资公司负责,方式更接近“委托运营”。
现在再看双方15号在马德里会谈结束后,我方的发言:
“……就通过TikTok美国用户数据和内容安全业务委托运营、算法等知识产权使用权授权等方式解决TikTok问题,达成了基本共识。中国将依法审批TikTok所涉及的技术出口、知识产权使用权授权等事宜。”
关键词“委托运营”“使用权授权”,跟现在透出来的方案一一对应。
所以,说TikTok“卖给美方”是不准确的,就好比某品牌手机把安全防护委托给一家第三方安全公司,你不可能说这部手机就归那家公司了吧。
其实TikTok的方案并不新鲜,这个思路跟苹果在中国的方案类似。2018年2月底,苹果宣布将iCloud切换到云上贵州运营,所有中国苹果用户的数据都留在国内。
安全性用库克的话说:“如果你在中国发送消息,它会被加密,我在美国无法编辑它的内容;中国用户锁住自己的手机之后,我也没法打开。”
同样,TikTok把涉及美国用户的信息、数据存储和安全,以及美方关注的“国家安全”数据,纳入新设的合资公司(字节占股19.9%)运营。
看下来你会发现,TikTok的方案与“卖”并不搭界,许多媒体——包括美方官方传出的只言片语——也只是捡好的一面往自家脸上贴金。
最后,现在最令人好奇的是:十几天前双方在马德里围绕TikTok展开博弈,事后美方财长对记者说,中方提出了“咄咄逼人的要求”。
如今方案尘埃落定,那么美方究竟拿出了哪些筹码,或者说,它究竟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