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不久前很得意地宣扬了一笔“大生意”,他说就上个月,靠着给进口商品加税这招儿,美国政府足足“赚”了250亿美元。
看看加税的东西,汽车、铝材、钢铁、木材……都是大家伙。
他放话这“才刚开始”,下个月的数字还会“很漂亮”。
这确实是个天文数字,比他名下所有高尔夫球场加起来赚的都多。
不过,咱静下来想想,这钱真是天上掉下来的吗?明眼人都知道,这所谓的“国家收入”,最终可都是美国老百姓在买单。
进口商把关税的账算明白了,东西涨价就是最直白的反应。
从大件的汽车、建材到日常用的锅碗瓢盆,你摸摸钱包,感受得到压力了吧?
这事儿的路线图也挺有意思。
特朗普在4月初就动手了,宣布要给别国的货加征“对等关税”。
这消息一出,市场立刻像挨了一闷棍似的震荡起来。
大概他自己也觉得操之过急有点悬,没过几天又改了主意,对一部分贸易伙伴“高抬贵手”,给了90天的缓冲期,但10%的“基础税”可雷打不动。
到了7月份,他把这个“缓刑期”又续到了8月1日。
这中间他一直没闲着,刷刷刷地给二十多个国家的领导写了信,意思很明确:8月1号一到,新税没商量,尤其是铜,进口的话一律交50%,真够狠的。
这招分步骤的策略,明摆着就是先吓唬你一下,手里掐着刀跟你谈,让你在忐忑中早点投降。
这种路数搞多了,大家也都看懂了,就是个“胡萝卜加大棒”的逼供局。
跟他谈的国家,待遇差别可就大了去了。
你像印尼,这两天刚签了字,特朗普说是“里程碑”。
结果呢?印尼货卖到美国得交19%的税,美国货到印尼倒可以横着走——零关税!印尼还承诺买一堆美国的东西,150亿的能源、45亿的农产品,再加50架波音飞机。
越南那边,差不多也谈妥了,据说税率也得在20%左右,美国人赚。
跟印度的谈判,特朗普也放风说“快成了”,欧盟那边似乎也有谱,不过他倒承认加拿大那边还得“再等等”。
欧盟那边也不傻,他们的贸易专员这会儿正往华盛顿赶呢,真要谈崩了,欧盟手里还捏着一份720亿欧元的美国商品报复名单呢。
最头疼的是日本,25%的汽车关税像把刀悬在头上,两边僵着。
要知道,汽车可是日本出口美国的命根子,占了总量的三分之一还多。
这税要是长期压下来,日本国内损失可就不是小数目了,预计能高达GDP的2%,这得牵连多少饭碗啊,五百多万人的生计可能都受影响。
你看他设计的税率体系就很赤裸裸:自己阵营的盟友交少点(10%-15%),主要的竞争对手就得被拔毛(20%-25%),关系到“战略”的领域直接砍一刀(50%)。
这明摆着是要把贸易伙伴分成三六九等,画个小圈子。
他还琢磨着对一百多个影响力小的贸易伙伴统一抽10%-15%的税。
这些小国就惨了,基本没得选——要么吞下这条件还能保住美国市场喝口汤,要么你就别玩了。
这套玩法完全绕开了WTO那套大家商量着来的老规矩。
特朗普觉得双边谈判他能“拳拳到肉”更占便宜,但也难怪联合国那边坐不住了。
他们警告说,全球贸易链现在就像在走钢丝,成本不断往上飙,货物运转也老是卡壳。
全球投资规模缩水得厉害,眼看要跌回2008年金融危机那会儿的水平了。
联合国的经济学家们已经动手往下调今年的全球增长预期了,从原来预估的2.8%压到了2.3%,整整少了0.5个百分点。
这损失摊到各国头上,大家心里能不骂娘吗?
(注:深入分析全球影响的差异和底层逻辑)尤其是那些本来就比较穷、工业底子薄的欠发达国家,特朗普这关税真是结结实实的一记闷棍。
先说东南亚: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这些靠出口吃饭的国家,订单肉眼可见地往下掉。
柬埔寨对美出口占它全国GDP的10%还多!联合国预测,未来四年这损失加起来能到45亿美元,对一个不大的经济体来说,这可是肉痛。
再看那些日子本就紧巴巴的“最不发达国家”群体,联合国点名了有46个这样的经济体顶不住。
它们的出口市场说没就没一半以上,有的国家预估跌幅能达到触目惊心的54%,简直是要命!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但伤害极大的因素:远洋物流成本。
红海那边不太平,船开过去得交的“战争险”保险费都高到了船本身价值的1%,太吓人了。
很多船没办法只好绕着走,航线一变,运费成本自然跟着涨。
这一涨就体现在咱们买的东西上,联合国估摸着全球商品价格因此平均要涨0.6%。
钱虽然看起来不多,但落到每个人日常开销上,一点一滴加起来也是不小的负担。
再看美国国内,特朗普吹嘘关税充实国库这个事儿,仔细琢磨一下也挺微妙。
政府收税账上是好看了,但这笔钱哪里来的?企业们心里透亮。
大企业做调查的时候就说得很坦白:这成本不能自己全咽下去啊,分三块消化了——一个是拉高商品零售价,最后是消费者买单;一个是挤压缩自己那点可怜巴巴的利润空间,像汽车行业利润本来就不算厚,现在更难熬;第三个招,更狠了,就是裁员或停止扩招,岗位就少了。
美联储也不是吃干饭的,他们的理事库格勒出来说了实在话:这关税成本确实在往消费品价格上“传导”,你去看6月份通货膨胀数据为什么突然抬了头,关税就是其中一个推手。
而且这政策一天一个样,不确定性太大,搞得美联储自己也瞻前顾后不敢动。
最近就有五个美联储高官公开表示,降息的事得先放放,利率水平可能还得维持一阵子。
这就有点意思了:政府的税是“收”上来了,可老百姓买同样的东西要多掏钱甚至失业,购买力实实在在往下掉。
这两股劲儿怎么是反着来的?这种数据打架,你说我们该怎么解读美国经济的好坏?光看特朗普吹嘘的“赚了250亿”,是不是有点太片面了?
#图文打卡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