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双航母围堵辽宁舰,多架歼15挂弹火速升空,美军见状愕然
近日,央视《砺剑》节目披露了一段震撼人心的海上实战化训练实录。
这场海上交锋并非演习场景,而是真实发生在远洋海域的战术对抗。
我国首艘航母辽宁舰率领的远洋编队,正在西太平洋国际水域执行例行训练任务。
训练科目起初只是常规的战术演练和协同配合。
海天相接处突然出现了不速之客——两支庞大的海上编队正快速逼近。
经识别确认,来者正是美军部署在亚太地区的"里根号"和"林肯号"航母打击群。
北侧航线上,"里根号"战斗群沿日本列岛外缘高速机动,不断缩小与我方距离。
与此同时,南侧海域的"林肯号"编队也调整航向,形成南北夹击之势。
这种经典的钳形战术部署,在军事术语中被称为"双航母钳击",具有极强的战术威慑意味。
若将时光倒流数年,面对如此局面难免令人心生忧虑。
从表面数据分析,实际情况确实让人心里犯嘀咕。
中国海军现役的辽宁号航空母舰采用滑跃式甲板设计,动力系统为常规燃料推进,排水量约六万吨左右。
而对方部署的则是两艘采用核动力系统的超级航母,单艘排水量就达到十万吨级别。
无论是从舰艇吨位对比,还是舰载机数量和技术水平来看,我们确实存在明显的硬件差距。
当两艘敌航母组成战斗群时,其联合作战效能会产生质变,形成的火力压制效果远超单舰作战。
面对这种悬殊的实力对比,不少观察人士都暗自捏了一把汗。
然而战争胜负从来都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
辽宁舰战斗群的指挥官们都有着敏锐的战略眼光。
对方的行动已经明显突破了国际法规定的公海航行自由范畴。
据央视军事频道报道,我方指挥层准确判断这是对方蓄意实施的"武力试探",是对我国领海主权的公然挑战。
选择回避?
这绝不是选项!
选择退让?
我们已经无路可退!
对方此举显然是要试探我们的底线和决心。
指挥部的命令下达得果断而坚决——立即进入战斗状态!
所有舰载机装载实弹待命!
多架歼-15"飞鲨"战斗机从辽宁舰甲板呼啸升空,这个行动本身就是最有力的回应:要较量?
我们奉陪到底!
在军事对峙中,挂载实弹升空这个动作的分量不言自明,这是最高级别的战斗警告。
可以预见,接下来西太平洋空域将上演一场惊心动魄的空中博弈。
央视虽然并未公布完整的空战影像资料,但通过几个关键性的战术描述,已经足够勾勒出这场空中对抗的惊心动魄。
"连续多轮空战攻防"这个表述揭示出双方飞行员在空域内展开了多回合的战术较量。
从8000米的高空空域一路缠斗至2000米的低空空域,这个垂直维度的战斗过程尤为引人注目。
这场高空到低空的持续缠斗,展现了现代空战中极为罕见的激烈对抗场面。
想象两架超音速战机在极限速度状态下进行近距格斗,这完全就是空战教科书中的经典案例再现。
飞行员在这种高强度对抗中必须保持极度的专注力和精准的态势感知能力。
"成功咬尾"这一战术动作的实现,标志着我方飞行员完全掌握了空战主动权。
在空战术语中,完成咬尾意味着已经将敌机纳入最佳攻击位置和射击包线。
当战机被锁定在有效攻击范围内时,敌机除了撤离已别无选择。
这场硬碰硬的空中较量,成功瓦解了美军双航母战斗群精心设计的钳形战术布局。
这一切发生得迅疾如闪电,任何迟疑都可能造成截然不同的结果。
看到相关视频的军事爱好者们纷纷在社交平台发表感叹:"如此果敢的战术机动,实在令人拍案叫绝!"
敢于在那种极端情况下主动发起进攻,没有过硬的实力支撑是绝对做不到的。
网络上有评论风趣地指出:"看来中国海军这些年确实没少下功夫,私下肯定进行了无数次的模拟演练。"
值得注意的是事件后续的发展。
出乎意料的是,美方对此事的反应异常低调,与其严重性形成了鲜明对比。
据美国海军研究协会网站报道,五角大楼不愿具名的官员透露,当美军指挥部获悉辽宁舰在双航母威慑下仍敢派出满载武器的舰载机实施拦截时,整个指挥中心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
"鸦雀无声"这个表述可谓恰如其分。
这种不寻常的沉默究竟意味着什么?
或许是因为事态发展完全超出了他们的预期。
美军的震惊其实不难理解。
长期以来,包括美国在内的国际社会对中国海军的认知都停留在近海防御的层面。
虽然拥有航母确实展现了军事实力,但真正要在远洋与海军强国正面交锋?
很多人心中都存有疑虑:从舰机协同到后勤保障,从实战经验到体系对抗,中国海军究竟具备怎样的实力?
这次突如其来的交锋,无疑给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不仅具备相当实力,而且表现相当出色!
据专业军事分析人士研判,歼-15飞行员在面对双航母战斗群的压倒性优势时,不仅没有退缩,反而果断采取攻势,并在空战中取得了关键性胜利。
这样的战果绝非仅靠飞行员个人勇气和飞行技术就能实现(虽然这些是必要基础)。
这其中涉及整个作战体系的多个关键环节:编队指挥系统必须做到反应迅速、决策精准;空中预警平台和海上侦察网络需要具备强大的电磁感知和信息整合能力,确保战场态势的实时掌控。
在实战环境下,各作战单元的协同配合是否已经达到了浑然一体的境界?
任何一个作战要素的缺失,都将导致整个作战体系无法发挥出最佳效能。
这种现象向我们传递了什么重要信息?
以辽宁舰为核心的航母战斗群,其作战能力显然已经突破了"初步形成战斗力"或"仅限于演习演示"的初级阶段。
在远离本土支援的复杂战场环境中,整个编队展现出了独立研判态势、迅速做出决策、果断执行任务的强大能力。
这种在高压实战条件下仍能保持作战效能的表现,标志着作战能力已经达到了全新高度。
部分国际媒体的报道态度颇值得玩味,某西方媒体甚至以"美军在太平洋地区的绝对优势时代或将终结"为标题,字里行间流露出难以掩饰的复杂情绪。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央视军事频道曾披露过055型驱逐舰南昌舰在演训中的精彩表现。
在争议频发的关键水域,一艘中国军舰独自前出执行任务,成功驱离了企图阻挠我方舰队正常航行的外国舰艇。
将《砺剑》披露的航母对峙事件与南昌舰的主动出击行动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这很可能是同一战略布局下的两种战术配合。
航母编队承担着正面抗衡敌方主力舰队的重任,而前突的驱逐舰则肩负着肃清周边威胁的职责。
这种作战体系构建了以航母为核心、万吨级驱逐舰为先锋、舰载机提供空中掩护的三维攻防网络,充分展现了远洋海军的典型作战特征。
这套作战模式的战略价值不容忽视。
回顾太平洋地区的历史格局,美国海军凭借其庞大的航母战斗群长期掌握着绝对制海权。
美军能够随心所欲地实施单边行动和威慑性巡航的根本原因,在于其长期保持着无法撼动的海上力量优势。
随着中国海军现代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我们的远洋作战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
当辽宁舰在远海训练中遭遇美军双航母编队时,既没有采取规避策略,也没有寻求岸基支援,而是选择在远离本土的远洋海域与对手展开正面较量。
这一举动本身就彻底扭转了过去那种单向倾斜的态势,使得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那些建立在非对称优势基础上的传统思维定式,正在逐渐失去原有的影响力。
央视报道的这场海上对峙,表面上看只是辽宁舰编队赢得的一次战术性胜利。
然而这场较量背后蕴含的战略意义,远超出普通军事演习的范畴。
它标志着中国海军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我们已经彻底告别了只能在近岸水域活动的防御型海军时代。
经过长达十余年持续不断的资源投入、近乎严苛的实战化训练、在遥远海域反复进行的联合演练,以及无数不为人知的艰辛付出,所有这些积累都在关键时刻转化成了实实在在的战斗力。
这场没有硝烟的较量向国际社会传递了两个明确信号:中国海军迈向远洋的步伐不可阻挡,任何企图通过武力威慑迫使我们屈服的企图都将落空。
只有真正具备了与战略目标相匹配的军事实力,才能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中掌握主动权。
辽宁舰此次远海训练取得的成就,正是这种实力提升的最佳证明。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