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着地球最大煤矿吃土?”就一句,够扎心。
蓝天白云看够了,乌兰巴托南边的棚户区晚上连路灯都不亮。156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中国加英国加德国再塞个日本都装得下,可300来万人还赶不上北京海淀区人多。理说这样空的地盘,随手刨两下都能刨出金子,真去地下一看:铜几十亿吨,煤上千亿吨,稀土排全球第二,黄金也不含糊。哪儿穷?账面上却天天喊吃不饱,一半人生活费挂在国际贫困线下面,晃来晃去,这账怎么越算越邪乎。
奥秘不高深,就是铁了心把近邻当空气。疫情头一年,蒙古官员一拍脑门,把跟中国接壤的全部陆路口岸一键暂停,48小时内国内牛肉罐头价格直接飙到七十一罐,牛奶涨完面包涨,超市货架空得能拍恐怖片。老百姓扛了五天,上街围着政府大楼打拍子唱歌,官员赶紧滑跪:口岸重新开。这样折腾不是一次两次,隔几个月政府就祭出一个“第三邻居”新口号,找美日韩认亲戚,看着热闹,落到账面上,美日新给的贷款连矿产工人一个月工资都不够。
再翻教材更离谱。新版中小学英语课本直接引进英美教育集团原版,连习题都懒得翻译,老师上课一顿比画,孩子们回家跟爸妈说的是“我要去美国参加夏令营”。汉语倒好,从必修踢成选修,不少班干脆砍课,师资名单上写着“暂无合适的汉语老师”。家长一听说中文学了也没前途,转头给娃报英式演讲班。数据手一抖:蒙古留学近八成飞去欧美,飞中国的三成不到,差距肉眼可见。
自家矿业再惨也拦不住他们花式操作。前年和某西方大国签了个超级大单,要一起挖稀土。机器轰隆隆开进山,挖出来才发现原地提纯技术压根不过关,杂质超标两倍,对方一句“不要了”,稀土就那样堆在天天下雨的山沟里,风吹雨打,拿账本就写俩字:亏损。中国这边有现成技术、有全球第一大需求量,蒙古偏不过去谈,转身跟欧洲国家喝下午茶,结果稀土滞销,煤价抬不起来,铜矿也只能躺在地底下睡大觉。
畜牧业更尴尬。遍地牛羊,却没几家像样的现代化加工厂,鲜奶挤出来得先拉到二连浩特再拉回乌兰巴托,光运费就让奶酪价格翻两番,牧民骂得最大声的一句话是:我自己的牛奶绕地球一圈再进我碗,亏不亏?中国企业几年前就递了申请书,想在乌兰巴托附近建乳制品厂,手续卡到现在还没影,门口空地上草已经快三米高了。
环保也挺惨。西方公司留下的矿坑周边地下水里重金属超标,牧民一检查,甲状腺结节比羊还多。中国送过去三百万株防沙树苗,仓库保管员嫌“依赖度”太高,至今树苗在长蘑菇,大片戈壁仍旧天天往北京刮沙子。去年冬天零下四十度,饿死冻死牲畜上百万头,电视里播的画面是牧民用卡车拉着羊尸体排大队,脸上写着“血亏”。
嘴上再强,账本会把人打回原形。最新统计:中国连续占蒙古进出口总额一半以上,进口煤为啥便宜,因为过境二连口岸的运输成本连其他国家的一半都不到。可蒙古海关以前给中国货车加收“临时消毒费”,一辆车多交八十六美元,几个月后就偷摸取消,为啥?理由是物价暴涨,老百姓快把经济部长家的猫挂微博骂热搜。边境铁路原本早就规划好,能把煤炭运力翻四倍,谈判拖拖拉拉,修修停停,直到新一届领导人上台,现场亲自挥小旗子喊“向邻居看”,记者镜头一排闪光灯,这才勉强动工。
教育也悄悄回调。有位乌兰巴托大学老教授拍桌子吐槽:“咱们牛羊肉要卖中国,学生签证也要跑中国,可孩子们一句完整汉语都不会,这怎么做买卖?”去年开始,教育局公报多了一条不起眼的数字:汉语教师资格考试报名比去年多了37%。虽然还没恢复到十年前的巅峰,可趋势摆在那儿,家长们又开始把娃的中文名字挂在嘴边。
说到底,蒙古国就像个家里堆满黄金却不会开保险柜的孩子。有人递钥匙,他偏说你别管;等饿了肚子,又偷偷把钥匙捡回来。工业区建不起来,物流链连成串,高失业再叠加大风沙,年轻人纷纷去学英文签证直飞洛杉矶,可洛杉矶那边刷完盘子转身一看,机票钱还是父母卖羊凑出来的。远方的朋友拍拍肩膀给一堆PPT,邻居递上一张写着“低息贷款+技术培训”的合同,这张纸就在手心发烫,拿与不拿,左右不过一秒钟。
下一次政府再提“第三邻居”,老百姓会一起翻白眼吗?煤价再跌一场,那句“要合作还是要面子”会不会直接贴到国会门口?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