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买买就能成为军事强国?”当印度宣布追加采购114架法国“阵风”战机,并宣称其“能击败中国导弹”时,军迷圈瞬间炸锅。但一个残酷的事实是:过去20年里印度军购支出位列全球前三,却仍无法自主研发一款主流战机。这场天价采购背后,隐藏着一个发展中国家最深的战略焦虑。
一、“阵风”真那么神?先看数据说话
平心而论,“阵风”确实是款好飞机。法国自个儿用着不错,能空战、能对地、还能上舰,属于“多面手”。印度2016年买的第一批36架,部分已交付,空军反馈也还行。
但印方说“击败中国导弹”,这就有点宣传味了。现代空战是体系对抗,不是单机比武。没有预警机、电子战、数据链的支撑,再好的战机也难发挥全力。更何况,中国防空体系这些年更新之快,早已不是单一战机就能“破解”的。
二、印度为何痴迷“阵风”?3大现实困境
“边境压力”催生急迫需求
印度面临多线安全压力,急需快速形成战斗力。等国产“光辉”战机?慢了30年还没大批量交货。“阵风”是现成的解决方案,哪怕单价超2亿美元(比F-35还贵)。
自研体系陷入“死循环”
“光辉”战机研制38年才勉强服役,“阿琼”坦克研发47年只装备了100多辆。越是自研不力,越要外购;越依赖外购,自研体系越得不到锻炼——印度陷入了典型的军备死循环。
大国平衡的外交算计
印度不想只依赖俄罗斯或美国。买法国武器,既能 diversify(多元化)供应源,又能拉近与欧洲关系,算是一步外交棋。
三、光靠买,买不来国防现代化
武器可以买,但战斗力买不来;国防现代化,更没有捷径可走。
中国早年也买过苏-27、苏-30,但同时咬牙搞自研、吃透技术,才有了后来的歼-20、歼-16。反观印度,虽然同样引进技术,但本土整合能力弱,至今仍难以实现关键部件的国产化。
更现实的是,法国不会转让核心技术和生产线。印度买的不仅是飞机,更是长达数十年的维护、升级、培训“服务”。一旦国际关系生变或遭制裁,战机可能直接“趴窝”。
四、印度的真正挑战:不是武器,是体系
印度军工的短板不在资金,而在系统性能力:
官僚体系决策缓慢,项目周期动辄拖几十年
军工部门与私营企业协同不足,效率低下
基础工业水平有限,连合格战机轮胎都要进口
这些结构性问题,不是买114架甚至更多“阵风”能解决的。
印度的困境给所有发展中国家上了一课:
国防现代化没有捷径,必须走“引进–消化–自研”的道路。短期靠采购应急可以,长期必须咬牙发展自主国防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