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向来以严谨著称的国家,这次却在关键时刻选择了“沉默”。这沉默可不是什么无心之失,它更像一份主动的、带着挑衅意味的政治声明。
想想看,战后几十年,日本一直都在构建一套关于“道歉”的叙事体系,逢十周年还会发表反省谈话,这都成了惯例。
可就在战后八十周年的这个节骨眼上,它却突然变了卦,选择了高昂代价的“不表态”,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
我们回看1995年,那年首相村山富市发表了著名的“村山谈话”。他明确承认了日本的殖民统治和侵略,还说了“深刻反省和由衷歉意”。
当时这份官方表态,在日本国内可是获得了高达78%的支持率,人气相当高。它也为此后每十年发表反省谈话,奠定了基础。
这个惯例,其实就是日本跟邻国处理历史问题、维持外交关系的一个“默契”或者说“平衡点”了。
后来,小泉纯一郎、安倍晋三两位首相,分别在战后六十周年和七十周年时,都延续了这个惯例。
虽然安倍晋三在2015年的谈话里,保留了“侵略”这些关键词,但也首次提了一句“后代不必持续道歉”。这不就给今天的转向,埋下了伏笔吗?
可就在今年8月2日,日本首相官邸向《读卖新闻》放出了一个重磅消息:现任首相石破茂拍板了,今年不以政府名义发表战后八十周年谈话了。
这下可好,三十年的外交惯例,说破就破了。过去的“喧哗”变成了今天的“沉默”,这反转让人警惕,也迅速引发了国际上的强烈关注和质疑。
面对外界的疑问,内阁官房长官松野博一赶紧出来解释。他说石破茂首相可能只会以“个人名义”发表感想。
这话一听就不对劲,立刻引来了各方质疑。毕竟“个人名义”的东西,哪有什么政策约束力?根本代表不了政府立场。
说白了,这不就是一种想规避责任、安抚一下大家情绪的“补救”措施吗?
更荒唐的是,作为“个人感想”的替代,石破茂政府还提出要搞个学者团体。这团体的任务不是反省历史罪行,而是研究战争的“制度性缺陷”。
比如军部失控啊,这些技术问题。这背后的小心思可不难猜:就是要把战争从“道德罪行”切割成“技术失误”呗。
想想当年“村山谈话”,用的是“殖民统治和侵略”,明确承认了日本是加害方。那词儿,道德判断和责任定性可太强了。
可现在呢,用“制度性缺陷”这种中性词来定义战争。这不就是想“去罪化”吗?把战争的责任主体给模糊掉。
这种操作,核心目的就是想彻底甩掉历史包袱。把战争说成“技术性失败”,而不是“道德性罪行”,就能巧妙绕开“道歉”的责任主体。
这样一来,既不用为过去负责,也为日本未来在国际上采取更主动的战略姿态,卸下了道德负担。
告别道歉:另类盘算
石破茂政府这次的“沉默”,可不是对历史的简单遗忘。它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国家身份重塑”大戏。
他们想用“程序性反思”来替代传统的“责任性道歉”。把军事“正常化”这事儿,包装在“告别历史”的外衣下。
这样,日本就能在全球新格局中,谋求一个更具主导性的战略地位。
这种看似矛盾的操作,其实环环相扣。一旦一个国家不再承认自己是历史上的侵略者,那它现在的军事扩张,就能被重新定义。
可以被包装成“正常国家”的“自卫行为”,或者“维护地区稳定”的正当手段。
历史问题上解了绑,直接就是为了军事和地缘战略上的松绑。
石破茂首相自己的立场很明确:他觉得“后代不应该为先辈的错误一直承担责任”。
这套理论,就是想回避历史责任,把日本从“战败国”的身份里抽离出来。
然后,再把日本塑造成一个“正常国家”。这套想法,就是他政府终止官方谈话、搞“技术复盘”的核心思路。
改写记忆:社会根基
石破茂政府的“沉默”能得到一些民意基础,这可不是偶然,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它其实是日本社会长期、系统地进行“记忆改造工程”的必然产物。这套工程,深深影响了一代日本人对历史的看法。
这“记忆改造工程”的核心,就是新版教科书的修改。你看,里面“强制押送”悄悄成了“志愿征用”。
“南京大屠杀”被轻描淡写地叫作“南京事件”。甚至“慰安妇”的历史事实,也被公然扭曲成“自愿妓女”。
连“侵略”这么明确的词,都给模糊地换成了“军事行动”。
这些教科书的修订,不是孤立事件。它是一套系统工程,渗透到了日本的教育和社会各个层面。
潜移默化中,它塑造了一代年轻人对历史认知模糊,甚至扭曲。石破茂政府能搞“告别道歉”,这正是他们的社会土壤。
数据清楚地说明了这种民意变化的剧烈程度。1995年“村山谈话”时,78%的日本民众支持政府反省道歉。
可到了今年,支持政府为战争道歉的民众,一下子降到了23%。这巨大的反差,不就说明社会对历史的认知出现了深刻分裂吗?
即便如此,日本国内的民意也不是铁板一块。NHK的民调显示,仍有52%的民众支持继续发表谈话,年轻人里更高,达到61%。
这说明,尽管官方的“记忆改造”有点效果,但社会内部对历史的反思和责任认知,依然存在争议。
官方这种修正历史、告别道歉的姿态,已经产生了实实在在的社会影响。数据显示,日本国内针对在日华人的遇袭事件近期激增了25%。
这无疑是个警惕的信号,说明历史修正主义和现实社会矛盾之间,可能已经产生了联系。
挣脱束缚:强军之路
把“历史沉默”和日本近期的一系列军事动作放在一起看,你会发现它们根本不是孤立的。
这分明是同一战略目标下的“文武两手”。“告别历史”这个名义,就是为了挣脱和平宪法束缚,为军事扩张找理论依据。
日本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防卫预算。如今,他们的防卫预算已经达到GDP的2.5%。
这可不是简单地多花钱,其中“对敌基地打击能力”的专项预算,更是暴涨了65%。这明显就是冲着进攻性军事能力去的。
军事布局也显得异常紧迫。近期,日本政府公布了冲绳12万居民的撤离计划,为应对所谓“台湾有事”做准备。
这种公开的军事准备,意味着日本已将潜在冲突的预案摆上台面,视为国家安全策略的关键部分。
此外,今年7月1日通过的《防卫白皮书》里,首次明确把中国列为“安全保障上的关切对象”。
这话一出,日本对华的定位就变了。从过去的“地区稳定器”,直接变成了明确的“安全防范对象”。
他们的战略重心,也从经济合作优先,彻底转向了安全防范为主。
允许美军在日本部署可能带核弹头的战机,也是日本在军事上与美国深度捆绑,提升自身威慑力的一招。
这些军事动作,加上在历史问题上的“沉默”,共同组成了日本在新国际秩序中争取主动权的完整链条。
当一个国家不再承认自己是历史上的“侵略者”时,那它当前的军事扩张,就能轻易地被包装成“正常国家”的“自卫行为”。
历史问题上解了绑,直接就是为了军事和地缘战略上的松绑。这样一来,就能彻底挣脱和平宪法的束缚,实现所谓的“国家正常化”了。
石破茂的“沉默”,它可不是什么终点,而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它标志着日本的国家战略,从过去的“被动反省”彻底转成了“主动塑造”。
这种转变,势必会深刻影响到东亚乃至全球的战略格局。
抛弃官方道歉,看起来是卸下了历史包袱,但实际上,这也拆掉了和邻国建立真正和解与信任的桥梁。
对中国、韩国这些曾遭受日本侵略的国家来说,这也就意味着,是时候放弃对日本官方道歉的幻想了。
我们必须重新校准对日关系的标尺。
国际社会也坐不住了,像法国《世界报》和德国《明镜周刊》等西方媒体,都对东京的“沉默”表示了警惕。
他们认为,日本此举是对国际共同历史观的挑战,是在背弃战后和平承诺。这说明日本的行动,不光影响邻国,更挑战了二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
就像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说的那样:历史不容抹去。中国对日本是否“道歉”,已经不再抱有任何期待了。
国家的尊严和安全,最终靠的还是我们自己的实力去保障和维护。这种姿态,反映了中国在历史问题上的自信与务实。
当维系地区和平稳定的历史默契被日本单方面打破时,未来东亚的力量平衡会怎样?区域规则和秩序怎么重塑?
这些问题,恐怕更多地要由“大炮射程之内”的现实力量来定义了。这场“沉默”,清晰地划出了一条不可逆的轨迹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