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石油,你想到啥?
是路上川流不息的汽车?
还是工厂里轰鸣的机器?
没错,这黑乎乎的液体,现在可是一个国家运转真正的“命门”。
你说重要不重要?
咱们这泱泱大国,发展速度惊人,对石油的需求那更是像个无底洞。
然而,这好东西在地底下可不是平均分的。
咱们自己家底不算厚,很长一段时间里,得看着别人脸色过日子。
那滋味,真不好受。
想想几十年前,咱们头上还顶着一顶不太光彩的帽子——“贫油国”。
那时候有些外国专家、媒体,嗓门可大了。
到处嚷嚷说中国地下没油,想搞工业化?门儿都没有!
这帽子压得人喘不过气。
也逼得人不得不争这口气。
为啥?
国家要强盛,要摆脱农业国的贫困帽子,没有足够的工业“血液”——石油,那不是痴人说梦吗?
偏偏咱们人口多。
真要是踏上工业化这条路,那需求量可不是一点点。
那会儿能想到的捷径,就是去找中东那些“油霸”们买。
可麻烦就麻烦在,那些地方跟大洋彼岸的那个国家,关系可铁了。
买多少?
啥价?
很多时候,还真不是卖家说了算。
是那个横亘在中间的老大哥点了头才算数。
那老大哥呢,显然不愿意看到我们大步向前。
时不时就给我们的石油进口上点眼药。
使点绊子。
搞“卡脖子”那一套。
这受制于人的憋屈。
谁能忍?
自己家里没粮,就得出去借。
但要是长期被卡着脖子借粮,那还谈啥发展?
没办法。
只能埋头自己挖!
于是,在中国西北的戈壁滩上,有了玉门油田的倔强身影。
它可能规模不大,技术也土。
设备更谈不上多先进。
但它最大的意义,是用实实在在产出的石油。
狠狠抽了那些叫嚣“中国无油”的人一记响亮的耳光。
那会儿是真不容易。
全凭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儿在撑着。
一点一滴地积累着技术经验。
到1959年。
这个“点”开始燎原了。
玉门油田居然产出了140多万吨油。
占了全国石油产量的一半!
消息传开,举国上下那叫一个激动。
这就像是在茫茫黑夜中看到了第一缕曙光。
证明咱们的土地下。
真的埋藏着希望。
而更大的震撼。
紧接着在东北的冰天雪地里爆发了。
1960年,大庆油田横空出世的消息。
如同一声春雷!
啥也拦不住满怀热忱的人们。
全国各地的石油工人、工程技术人员。
呼啦啦涌向黑龙江。
那可是零下几十度的荒原啊。
呵气成冰。
手上的工具大多很简陋。
住的更是只能算凑合。
可就是凭着一股“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狠劲儿。
和“三老四严”的拼命精神。
硬是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三年!
仅仅用了三年时间。
大庆油田的产量就蹿升到了648万吨!
这个数字,不仅震惊了世界。
让那些藐视中国技术和资源的人集体失语。
更重要的是。
它彻底撕掉了“中国贫油”那顶屈辱的帽子。
一个铁的事实摆在了世人面前:中国不仅能找到油。
更能靠自己的双手。
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
把油从几千米深的地下开采出来!
随后。
胜利油田、大港油田……
好消息一个接一个。
咱们的底气越来越足。
到1965年。
你猜怎么着?
咱中国的石油进口率降到了不足3%。
几乎达到了自给自足!
从完全依赖进口到基本自足。
也就短短十几年光景。
这速度。
当年可是让那些等着看笑话的西方媒体哑口无言。
然而。
地质储量终究有限。
岁月的流逝加上持续多年的高强度开采。
那些为共和国工业立下赫赫战功的“老兵”油田们。
开始显露出疲惫之态。
就像一位位功勋卓著的老兵。
尽管颤颤巍巍却依然坚守岗位。
但谁也不知道他们还能奋战多久。
与此同时。
改革开放的春风带来了经济腾飞。
咱们国家这艘巨轮开得更快了。
对“燃料”——石油的需求量呈几何级暴增。
原来的产量。
早已跟不上这飞奔的脚步。
于是。
那个本以为被甩开的老问题——石油进口依赖。
又悄悄回来了。
而且这次的需求规模。
比以前大了不知道多少倍。
现在咱们国家是强大了。
腰杆子硬了。
没人敢再随便欺负。
但在石油问题上。
国际油价的过山车行情和国际政治、经济的任何风吹草动。
都能让我们的石油供应链跟着剧烈晃动。
这种不稳定性。
成了能源安全头上的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
进口量如此庞大。
运输线如此漫长。
任何一个环节掉链子。
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怎么破这个局?
总不能一直提心吊胆吧?
首先。
咱得广开渠道。
不能把鸡蛋都放一个篮子里。
于是。
咱们放眼全球。
和俄罗斯、沙特等主要产油国签下了长期的“保供”大单。
同时编织了一张覆盖全球40多个产油国的巨大进口网络。
这张网铺得越广。
某个局部地区出点啥乱子。
对整个供应链的冲击就越小。
这就是所谓“多元进口,分散风险”。
但光有卖家还不够。
怎么安全地把珍贵的“工业血液”运回家。
是个更头疼的问题。
你打开世界地图看看。
从中东、非洲来的巨量石油。
超过70%得走海路。
而马六甲海峡。
就是这条生命线上的咽喉要道。
这条狭窄的海峡被新加坡实际管理。
而更关键的是。
海峡周围常年晃悠着某大国的军舰。
等于说。
咱们一大半的能源补给线。
关键节点捏在别人手心里。
人家不高兴了。
随时能给咱添堵。
这感觉。
就跟被别人掐着脖子似的。
你说气不气人?
这“马六甲困局”让咱们彻底清醒了:资源。
尤其是能源。
只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或者把运输主动权攥在自己手心。
才算真正安全!
于是。
一系列硬核操作来了:
“储粮过冬”:在舟山、大连、黄岛这些沿海战略要地。
咱们大手笔建起了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库群。
据说总的储备能力已经超过8500万吨!
有人算过。
万一真遇上啥紧急状况。
比如运输线被切断啥的。
这些存粮够咱们全国用上40多天。
这可是保命的“压舱石”啊!
深挖自家潜力:“蓝色聚宝盆”的希望:不能光靠买和存。
自家后院也得好好打理。
大家目光都投向了那片广袤的蓝色国土——南海。
关于南海底下藏着多少宝藏。
说法不一。
但普遍的看法是那里的油气资源极其丰富。
除了传统的石油天然气。
还有更前沿的“可燃冰”这种未来能源。
这要是能大规模成功开发出来。
那意义可太重大了!
不仅能大大减少咱对外部石油的依赖度。
更有望让咱们重新摸到甚至跨越能源自给的门槛。
那中国在国际能源市场上的话语权。
可就今非昔比了。
美国想再通过石油来“卡脖子”?
恐怕就没那么容易咯。
这就像是在自家院子底下发现了金矿。
能不兴奋吗?
当然。
技术挑战巨大。
环境要求也极高。
但方向是明确的。
开辟“新丝路”:绕开“卡点”:为了避免海上的风浪和人为的“卡点”。
咱们还全力推动陆路管道和海陆联运的建设。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瓜达尔港项目就是大手笔。
通过中巴经济走廊。
中东的石油可以直接在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卸货。
然后通过陆路管道或公路、铁路运入中国。
完美绕过马六甲海峡和敏感的印度洋东部海域。
还有设想中的克拉运河(虽然难度极大,长期讨论)。
目的都是一个:绕过那些容易被人掐住的关键节点。
让能源通道更加安全可控。
这就等于给咱的能源动脉加装了一条可靠的“支路”甚至“备用通道”。
技术兜底:为了保证来源多样性。
咱们在进口油品上也表现出灵活性。
即使是某些油品质量不那么顶尖的石油出产国。
只要价格合适。
条件谈拢。
咱们也愿意买。
反正咱有世界级的炼化技术。
再“难吃”的原油。
拿到咱先进的炼油厂里“过一遍”。
也能变成合格的成品油。
供给市场使用。
这招。
就是“不挑食”。
有啥吃啥。
技术保障供给安全。
极大地拓展了合作对象范围。
咱中国在石油上的这一系列组合拳。
稳住了自家供应。
没想到还意外带飞了人民币!
这就是最近几年国际能源界讨论得沸沸扬扬的“石油人民币”落地。
这事儿为啥让某些国家(尤其是美国)跳脚呢?
因为他们享受石油用美元结算的特权几十年了。
全球买油几乎都得先换成绿票子。
美国坐收渔利不说。
还能通过控制美元来影响全球经济命脉。
可现在呢?
沙特这个昔日美国在中东的铁杆盟友。
居然跟中国达成协议。
直接开始接受人民币结算一部分石油贸易了!
再后来。
海湾合作委员会(海合会)整体都和中国签了相关协议。
连咱最大的能源伙伴俄罗斯。
也大量使用人民币结算油气交易了。
想想看。
中国最主要的石油供应来源就是海合会和俄罗斯。
跟他们交易大量用人民币结算。
意味着啥?
意味着咱买石油。
可以省下海量用来囤积美元外汇的成本(比如买美债)。
而沙特、俄罗斯、海合会国家拿到人民币之后。
能干啥?
不能光存着啊。
它们肯定得花掉一部分。
最方便的。
就是直接来买中国的商品——家电、手机、汽车、高铁、基建服务……
这买卖多顺溜!
直接绕开了美元这个中间商。
效率更高。
成本更低。
人民币国际化这个事。
喊了很多年。
但“石油人民币”这一块的突破。
绝对是重磅炸弹。
它让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重蹭蹭上涨。
实实在在地提升了人民币的国际地位。
另一边呢?
美元的使用场景被挤占。
流通需求减少。
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经济难题。
比如贬值压力增大啊。
影响其全球铸币税收益啊。
等等。
一升一降之间。
格局正在悄然改变。
当了这么多年“老大哥”。
看着自己的核心利益被撬动。
能没点反应?
肯定有!
分析家们早就预测了对方可能的“反制三板斧”:
第一招,搞乱地区。
比如在产油国搞点事端出来。
像在中东地区。
鼓动以色列去给沙特制造点压力?
不过人家沙特也不傻。
据说这些年已经悄悄囤了不少中国产的先进武器装备(具体数量和型号那是机密,但外媒炒得挺热)。
显然就是防着这一手呢。
想简单来硬的?
没那么容易了。
第二招,技术打压。
对咱中国本身。
能打啥牌?
芯片是目前对方手里为数不多还能有效挥舞的大棒。
但咱国内企业这几年是真争气。
被逼出来的“芯”路历程。
成果斐然。
大部分日常需求的芯片。
咱们自己都能产了(国产替代率据说超过了90%)。
剩下的那一点高端芯片。
虽然攻克难度大。
但也不是毫无办法。
而且通过全球合作和非美技术路线。
也能逐步蚕食解决。
说“卡脖子”还能彻底卡死?
不太现实。
更多是延缓点速度。
第三招,干扰运输线。
印度洋航线、马六甲海峡这些地方。
理论上依然是软肋。
网上也时不时冒出些杂音。
说某某国家扬言要扣中国的油轮、商船什么的。
听着挺吓人对吧?
但冷静想想。
今时不同往日。
现在全世界经济形势都绷得很紧。
各国都在愁怎么搞经济。
谁吃饱了撑的会真去干这种无异于宣战的勾当?
顶天就是派个船在旁边晃悠一下。
刷个存在感。
搞点“航行自由”之类的文字游戏。
真正动手扣船?
那风险成本高得离谱。
纯粹是口嗨罢了。
中国既然敢推“石油人民币”这种动根基的战略。
背后肯定把各种可能的麻烦都捋了好几遍。
预案早就准备好了。
看看国家储备粮能顶40多天。
你就该明白。
应对的底气在哪里。
这么一看。
咱们在石油安全这盘大棋上。
确实下足了功夫:储备稳基。
开发拓源。
陆海新通道破局。
人民币结算提地位……
算得上是面面俱到。
把被“卡脖子”的风险尽量压到了最低。
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
确实让某些长期习惯当“庄家”的国家很挠头。
但话说回来。
咱心里也得门儿清:石油再好。
终归是化石燃料。
全世界都在担心同一个问题——地下的“黑金”。
总有用完的那一天。
或者说。
还没等它枯竭。
环境压力和低碳潮流可能就逼得人类不得不寻找别的出路了。
那么。
当那一天真的来临。
或者加速到来的时候。
咱们中国。
还有整个人类。
该咋办?
这已经不是未雨绸缪。
而是必须立刻着手、重点投入的方向了。
好在这条路上。
咱也没闲着。
从风光水电到核能。
再到锂电池、氢能这些前沿技术。
中国都在全力奔跑。
投入巨大。
未来的能源版图。
注定会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
现在的石油布局让我们站稳了脚跟。
赢得了发展的宝贵时间窗口。
而能否赢得更长远的未来。
关键就看在新能源这条赛道上。
咱们还能不能保持现在这股冲劲儿和前瞻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