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民政部等 19 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支持老年人社会参与 推动实现老有所为的指导意见》,鼓励老年人再就业,发挥余热。为啥突然搞这么个意见出来呢?因为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从 2022 年到 2031 年这十年,咱们国家迎来史上最大规模退休潮,每年退休人数超 2000 万。这就意味着,有一大波老年人从工作岗位退下来了,社会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大变化。但现实情况是,很多老人就算没有这个鼓励,也不得不考虑再就业。为啥呢?养老金替代率在那摆着呢!
先看看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他们的养老金替代率基本能到 80% 以上。啥概念呢?假如你工作时月薪 1 万,退休了还能拿 8000 块,生活那叫一个滋润,不仅能养活自己,说不定还能补贴补贴子女。这部分老人再就业的动力可能就没那么强,毕竟退休收入挺可观。
再看看城镇职工群体,情况就没那么乐观了,养老金替代率只有 43.6%。比如一个月薪 8000 的职工,即便足额缴纳五险一金,退休后每月也就只能领到 3500 块。要是身体没啥大毛病,家庭也比较和谐,日子勉强能过。可一旦生个大病,那经济压力就大了,所以不少城镇退休职工得琢磨着再找份工作,补贴家用。
最难的还得是农村居民,他们每月养老金也就一百多两百块。按照现在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算,养老金替代率只有 4.75%,这点钱根本没法维持基本生活,所以对他们来说,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退休,因为养老金根本不够花,只能一直干活。
养老金替代率低,说白了就是养老金不够用,这里面原因可不少。首先,咱们国家未富先老。2021 年,中国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当时人均 GDP 是 1.2 万美元。再看看人家日本,1994 年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可那会儿人家人均 GDP 已经达到 4 万美元了;韩国 2018 年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人均 GDP 也有 3.5 万美元。这么一对比,咱们在经济实力还不够强的时候,就面临严重的老龄化问题了。
而且,咱们国家老龄化速度太快了。西方发达国家从老龄化到中度老龄化,一般能拖个 40 年左右,咱们国家呢,只用了 20 年。更可怕的是,从 2020 年开始,人口出生率暴跌。按照这个趋势,未来从中度老龄化到重度老龄化的速度会更快,预计 2035 年就会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
从微观层面看,咱们国家的养老基金也存在一些缺陷。养老基金这东西,得靠投资产生复利,实现钱生钱。咱们年轻的时候交 1000 块钱,经过投资运作,等老了能变成 2000 块,这样养老才够用。但现实是,我国养老金盈利状况不太好。拿日本的养老基金来说,过去 20 年平均年收益率能达到 7%;美国就更成熟了,像加州公务员退休基金,过去 30 年平均收益率达到 7.6%,养老基金过去三年累计收益率也有 7.4%。
在咱们国家,一方面基金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另一方面,随着年轻人减少,消费市场日益萎缩,投资实业回报率不高,A 股市场常年在 3000 点徘徊,投资股票收益也不稳定,导致养老基金这个雪球很难滚大。在这种情况下,还搞养老金分轨制,一部分人拿大头。比如机关单位人员退休金是普通工人的 3 倍,是农民的 30 倍。普通工人和农民养老金少,就只能选择再就业。
从经济法规层面来看,我国当前的劳动法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老年人再就业的渠道。例如,《劳动合同法》主要是基于年轻及中年劳动力的特点制定的,对于老年人再就业的特殊情况,如工作强度适应性、工作时间灵活性等方面,缺乏针对性的条款。这使得企业在雇佣老年人时,面临诸多法律风险和不确定性,从而降低了企业的积极性。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一些发达国家,如德国,制定了专门的老年就业促进法,在法律层面保障了老年人再就业的权益,同时为雇佣老年员工的企业提供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有效推动了老年人再就业。
问题来了,退休老人能去哪儿再就业呢?这一代人大多成长在教育资源匮乏的时代,很多新兴的互联网产业他们根本干不了,只能考虑一些传统行业。但传统行业里,重体力劳动又不太适合他们,毕竟岁数大了,身体吃不消。2023 年,相关部门还出台政策,禁止工地雇佣超龄农民工,毕竟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在身,三伏天在工地干活,确实容易出意外。
那还能干啥呢?像环卫工、保安这类工作,层层转包后,到手工资也就 800 到 1200 块钱。其实,老人家再就业,经营类工作可能比较合适,比如开个小卖部、摆个水果摊,时间相对自由,也没那么累。但这类工作有个问题,需要一定成本投入。可现在很多家庭,六个钱包早就被房地产掏空了,别说掏钱搞门面,不少还倒欠银行几十上百万房贷。就算是农村家庭,如今债务杠杆率也超过了 70%,根本没有积蓄去做这类经营工作。身体条件又不允许他们再去干重体力活,那这些退休老人到底该怎么再就业呢?
以日本的 7 - 11 便利店为例,其在全国范围内有大量店铺雇佣了老年员工,这些老年员工主要负责一些非高强度的工作,如收银、理货等。公司为他们提供了完善的培训体系和较为灵活的工作制度,使得老年员工能够很好地适应工作。而且,日本政府对雇佣一定比例老年员工的企业给予政策扶持,这一模式值得我们借鉴。在我国,目前缺乏类似成熟的企业案例和配套政策体系,导致老年人再就业缺乏有效的组织和引导。
所以说,单纯喊口号、发政策鼓励老年人再就业,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与其这样,不如把精力放在优化年轻人的就业环境上,提高年轻人收入。年轻人收入高了,才有能力给父母养老。而且,年轻人生活轻松了,才更有结婚生育的欲望,人口出生率上去了,老龄化社会的速度就能得到延缓,养老难题才能从根源上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