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数百名家长在礼堂里齐刷刷举起右手,宣誓"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时,谁也没想到这段30秒的视频会引爆全网争议。这场发生在山东龙口市实验小学的新生家长宣誓仪式,让"家校共育"这个老话题再度被推上风口浪尖——学校究竟有没有权力要求家长宣誓?教育责任的边界到底在哪里?
事件还原:一场被断章取义的宣誓仪式
网传视频中,家长们面对电子屏上"家校携手,共育未来"的标语,像小学生一样郑重宣誓的画面确实颇具冲击力。但校方随后澄清,完整版宣誓词包含"用心陪伴孩子""控制情绪""倾听心声"等具体内容,远非短视频呈现的那么简单。
查阅公开报道发现,这所小学在2023年8月就采用过类似形式,当时宣誓词明确要求家长"用行动影响孩子""与孩子共享每一个当下"。可见这并非突发奇想,而是该校特色的家校互动形式。教体局"举一反三"的回应,反而让原本可能良苦用心的教育创新蒙上了阴影。
法律视角:《家庭教育促进法》划定的责任田
2022年实施的《家庭教育促进法》第14条明确规定:"父母应当树立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第18条更具体要求家长"自觉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校方让家长宣誓的内容,其实与法律精神高度契合。
争议的核心在于形式而非内容。法律规定的"家长学习义务"如何落地?是依靠自愿参与还是集体仪式?当深圳推行"家长持证上岗"、成都开展"家校共读月"时,社会反响相对平和;而集体宣誓这种更具视觉冲击力的形式,却触碰了公众对"形式主义"的敏感神经。
教育心理学:仪式感背后的行为干预逻辑
教育心理学专家指出,入学仪式对6-7岁儿童的家庭具有三重价值:通过庄重场景强化家长责任意识,利用从众心理促成行为改变,借助社会监督固化教育承诺。日本PTA入会誓词要求家长"尊重教师专业",美国家校契约明确"每日亲子阅读时间",这些仪式都在关键成长节点发挥作用。
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同样的心理学原理,在日本家长看来是责任共担,在中国家长眼中却可能变成责任转嫁?这背后折射的是当前教育生态中积累的深层焦虑。
现实困境:被异化的家校共育实践
当下家校矛盾激化存在三重结构性原因:教师非教学负担过重引发的补偿心理,短视频碎片化传播加剧的认知偏差,以及双职工家庭陪伴时间短缺的客观现实。有家长在社交平台留言:"我们缺的不是宣誓,而是每天下班后的两小时",道出了现代家庭的教育困境。
类似龙口实验小学的尝试并非孤例。某地开展的"五分钟家庭教育"微课程,通过音频形式在家长通勤时段推送;某校建立的"教育资源银行",让家长可以兑换志愿服务时长获取家教指导。这些柔性创新或许比集体宣誓更能触及问题本质。
破局关键:从表态式承诺到常态化机制
家校协同需要升级到3.0版本:建立分阶段、可量化的家长成长计划,开发适配碎片时间的微学习资源,构建经验共享的支持系统。教育的现代化,正需要超越"要么集体宣誓要么放任自流"的二元对立,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寻找共识。
当舆论场为"该不该宣誓"争论不休时,我们或许更该思考:如何让那些宣誓台上承诺的"用心陪伴",真正转化为每天睡前15分钟的亲子共读?教育的真谛,从来不在形式上的轰轰烈烈,而在于日常中的细水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