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张家辉在《扫毒》里那句狠话吗? “段坤我吃定了,耶稣也留不住他,我说的! ”现在网友直接把台词改了:“释永信要是真犯了事,佛祖也救不了他! ”
这话还真不是瞎说。 2025年7月26日深夜,一个叫“江湖秘闻”的自媒体突然丢出重磅炸弹,标题直戳眼球——《千年古刹掌门人的隐秘风波》。 文章里说得有鼻子有眼:少林寺方丈释永信被带走调查了! 虽然全文没提一个实锤,但全网瞬间炸锅。 更绝的是,有人还甩出一张“开封市公安局警情通报”,白纸黑字写着“对释永信依法采取强制措施”,盖着鲜红的公章。
结果第二天就被打脸。 开封警方亲自下场辟谣:公章是P的,案件管辖地压根不对,整个通报纯属伪造! 可网友根本不吃这套:“无风不起浪! 这些年举报他的材料还少吗?”
翻翻旧账,释永信身上背的指控能列一长串:被人实名举报有双重户籍,后来查实他真有两个身份证,一个叫“刘应城”,虽然官方解释是“历史遗留问题”最终注销了;有人曝光他有个私生女,还晒出2004年医院的出生证明,可DNA检测死活没下文;最要命的是经济问题——寺庙天价高香收入被指进了私人腰包,海外账户存款高达8位数,甚至被曝用寺院名义买百万豪车。
但争议最大的是他做的事,早不像个出家人。 2010年媒体拍到他拿iPhone、用MacBook,网友直接炸锅:“说好的四大皆空呢? ”更有人翻出内部消息:“方丈屋里装着全套高档健身器材! ”他自己倒很坦然:“锻炼身体才能更好弘扬佛法嘛。 ”
要说释永信没本事,那也不公道。 当年的少林寺破得连墙皮都往下掉,是他一手搞起“功夫巡演全球圈粉”,把禅武文化推向了200多个地区。 最绝的是2008年成立少林寺无形资产公司,直接注册了700多个商标,从“少林寺”牌汽车到“少林功夫”牌包子应有尽有。 公司股权结构显示他持股80%,但少林寺咬死是“代持不分红”,钱都用来建慈幼院了。
可矛盾就卡在这儿:你说他是成功企业家? 他头顶着“方丈”的佛门身份。 有网友毒舌评论:“要真去当公司经理,凭他搞商业的脑子,早进全国五百强了! ”可偏偏在佛门里,戒贪戒欲的清规戒律摆在那头。
尤其2009年,他主导的少林欢喜地有限公司在寺内开业,素斋馆兼卖佛珠功夫衫,结果三年亏掉400万。 群众更不买账:“大殿门口卖佛珠,菩萨看了都得叹气! ”
更讽刺的是,每次有人捅出负面新闻,官方调查结论总像在走钢丝。 2017年调查组承认他确实用过“刘应城”户口,但强调“已主动注销”;举报的经济问题则被定为“缺乏证据”。 可声明里那句“私自持有股份已退”,反倒让网友更迷糊:“之前到底有没有持股? ”
这次“被调查”风波里,少林寺的电话永远忙音,问到相熟法师也只答“现在情况特殊不便多说”。 这种沉默在网友眼里等于默认:“真没问题干嘛不敢吱声? ”
其实从2005年少林寺开始申请上市失败那回,争论就埋下了种子。 当时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宗教场所产业化”,释永信公开力挺:“少林寺不商业化哪有钱修文物? ”可另一边,信徒的理想方丈是弘一法师那样——破衣烂钵、青灯古佛的苦修者。 这种撕裂从未消失。
所以当张家辉那句“耶稣也留不住”的台词被套在释永信头上时,背后藏着更深的戏谑。 港片里小人物逆袭的倔强,正投射着普通人对“打破权威”的隐秘期待。 毕竟现实中,一个掌控着70亿文化资产的方丈,早就活成了某种“魔幻现实”的符号。
如今回头看,所有争议其实卡在同一个死结:佛门弟子的身份要求他超脱物外,可寺院要生存发展,又逼着他必须精打细算。 就像网友说的:“你让和尚整天饿着肚子念经,佛法就能普度众生了? ”
释永信自己倒是看得开:“都说我穿金戴银? 那都是企业赞助拍宣传片用的行头! ”可当少林寺商标在海外被疯狂抢注,他不得不赴湾湾亲自打官司维权时,当地媒体标题写的是:“少林CEO又谈生意去了。 ”
佛戒与企业家的两重枷锁,终究套在同一个人身上。
当商业的巨轮碾过千年古刹的门槛,那个最懂经营之道的方丈,也成了最破戒的修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