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鲁山军用机场的停机坪上,超过2000架歼-7、歼-8战机整齐排列,机翼在阳光下泛着金属光泽。这些曾守护祖国蓝天的“空中卫士”,如今正以另一种方式延续使命——部分战机已加装自动驾驶模块,成为超音速靶机;还有的挂载高爆炸药,化身“自杀式无人机”在西北大漠演习中模拟饱和攻击。
2019年11月,俄罗斯国防部发布的一段视频引发国际关注:一架米-26重型直升机吊运着拆解后的苏-27战机,从圣彼得堡飞往喀琅施塔得军事历史博物馆。
画面中,这架曾让北约胆寒的战机已拆除雷达、武器系统和发动机,重量从17.45吨锐减至15吨。普希金军用机场内还有大量封存的苏-27、苏-24战机,因缺乏专业维护,机体锈蚀严重,有用零件被拆解用于现役战机,彻底失去重飞可能。苏联解体后,乌克兰因经济困境将安-225运输机的核心零部件拆解变卖,导致这款全球最大运输机的技术传承出现断裂。而俄罗斯境内的退役战机储存中心,因管理混乱,部分敏感技术部件流入黑市,甚至被改装成民用设备,造成难以估量的国防损失。
相比之下,中国对退役战机的处理堪称教科书级别。鲁山机场作为亚洲最大的飞机储存中心,采用先进的气相封存技术,通过特殊药剂在机体内形成保护膜,可使战机在20年内保持良好状态。更重要的是,这些“老兵”正通过技术创新焕发新生:- 无人机化改造:歼-7战机加装数据链和自动驾驶系统后,可执行侦察、干扰等任务。2024年西北演习中,改装后的歼-7编队以2马赫速度扑向防空阵地,成功模拟了敌方超音速突防战术。- 航材循环利用:发动机、弹射装置等核心部件被拆解保存,经检测合格的航空仪表盘、起落架等进入二手机航材市场。仅2023年,鲁山机场就向民航系统提供了价值3.2亿元的可用零部件。- 历史传承载体:部分战机被送往航空博物馆,如“常香玉号”战机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接待游客超8万人次。中国对退役战机的保存,本质上是在构建“战略纵深”。数据显示,我国封存的歼-5、歼-6、歼-7总数超过8000架,若全部改装为无人机,可形成一支规模庞大的“空中敢死队”。
这种储备模式在俄乌冲突中已展现价值:俄罗斯因现役装备不足,不得不启用苏联时代的T-62坦克,但其维护成本和作战效能远不及中国的系统化储备体系。更深远的意义在于技术传承。当年苏联向中国移交苏-27时,仅设计图纸就重达数吨,这些资料成为我国航空工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基石。
如今,歼-7、歼-8的退役并非终点,其气动布局、发动机技术等仍在为新一代战机研发提供参考。
尽管中国在退役战机处理上成绩斐然,但挑战依然存在。随着歼-20、歼-16等新一代战机逐步列装,未来20年将有超过3000架三代机退役。如何平衡成本与效益、技术保密与资源利用,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更值得警惕的是,国际军事竞争正从“硬件对抗”转向“体系博弈”。美国戴维斯·蒙森空军基地不仅储存4000余架退役战机,更建立了全球最大的航空零部件数据库,通过人工智能预测现役装备的故障概率。这种“数字储备”模式,或许是中国未来需要探索的方向。在河南鲁山机场的停机坪上,最后一批歼-8战机正在接受封存前的全面检测。这些曾以2.2马赫速度划破天际的“空中长矛”,即将进入漫长的“休眠期”。但正如央视报道中专家所言:“它们不是被遗忘的尘埃,而是随时可能苏醒的雷霆。”
当无人机技术、人工智能与战略储备深度融合,这些老战机或将在未来战争中书写新的传奇——前提是我们始终保持对历史遗产的敬畏,对技术传承的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