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电竞

你的位置:爱电竞 > 新闻动态 >

铁骨铸就军人魂,山河壮丽著诗篇——评王成伦《中国军人的风骨》

发布日期:2025-08-28 00:11:02|点击次数:129

文丨王姝晴

【相关链接】王成伦:中国军人的风骨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读到了王成伦先生写的《中国军人的风骨》。一看到风骨二字,“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英雄气概跃然纸上。再看到 “风骨” 二字与 “中国军人” 相连,我觉得,两者之间不再是抽象的文字符号,而是承载着五千年文明重量、浸润着鲜血与赤诚的精神图腾。

《中国军人的风骨》一诗,以抒情诗为舟,载着读者穿越时空长河,在黄河浪涛与长城砖石间、在古战场烽烟与深蓝航母旁,探寻着那支撑华夏苍穹的精神脊梁,字字滚烫,句句铿锵,让中国军人的风骨跃然诗行,直抵人心。

诗歌开篇以一连串设问破题——“是正气?是骨气?是气概?是气度?是气节?是坚守?是底线?是信仰?”这般密集的叩问,不似诘难,更像一场庄重的精神溯源。诗人没有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将目光投向中华文明的坐标:站在黄河之滨聆听浪涛,登上长城之巅触摸砖石,在青铜编钟的回响里翻阅文明长卷。

黄河与长城,本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诗人让它们成为 “见证者”,既暗示军人风骨与中华文明同根同源,又以 “说不清楚” 的留白,为 “风骨” 赋予了更辽阔的解读空间 ——它不是单一特质的定义,而是融于民族血脉的集体精神基因。

当诗歌笔触从 “远古轩辕黄帝的涿鹿战场” 跃迁至 “新时代的深蓝利剑航母”,时空的跨度瞬间勾勒出中国军人风骨的传承脉络。“经过五千年的淬炼早已凝成了民族的脊梁;早已是撑起华夏苍穹的中流砥柱!” 这两句掷地有声的赞叹,既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对当下的礼赞。

古有军人 “用青春生命捍卫气节”,在涿鹿之战护佑族群、在边关烽火中守土卫国;今有驻香港部队陆海空三军集体出动完成建制轮换,以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姿态守护家国安宁,以实际行动诠释 “完全信任中国,毫不动摇” 的底气!

诗中的 “风骨”,不是停留在纸页上的抒情,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担当。特别是诗人对 “古代军人风骨” 的追问,更像是对精神根脉的致敬。“你读懂中国古代军人的风骨了吗?你顶礼过中国古代军人的风骨吗?” 两句反问,带着炽热的崇敬,引导读者回望那些镌刻在史书中的忠勇身影:是岳飞 “精忠报国” 的赤诚,是文天祥 “留取丹心照汗青” 的气节,是戚继光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的坚守。这些跨越千年的精神碎片,被诗人编织进诗行,与新时代军人的 “深蓝利剑” 形成呼应 —— 从冷兵器时代的刀光剑影到现代战场的钢铁洪流,变的是武器装备,不变的是 “忠勇” 与 “气节” 的内核,是 “为家国挺身而出” 的风骨传承。

读完整首诗,我觉得最动人的,莫过于其 “以大景写大义,以深情诉忠诚” 的艺术表达。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只有黄河、长城、古战场、航母这些极具辨识度的意象,在时空交错中构建起厚重的精神坐标;没有空洞的口号宣讲,只有 “我站在”“我询问”“我穿越” 的沉浸式体验,让读者与诗人一同感受风骨的温度与力量。当处暑时节的暑热依旧强势,当万家灯火享受着岁月静好,正是诗中所赞的 “中流砥柱”们,以风骨为盾、以忠诚为刃,挡住了风雨,守护了安宁 —— 这便是诗歌超越文本的现实意义:它让我们读懂,每一份平凡的安稳背后,都有军人风骨在默默支撑。

我觉得,王成伦的《中国军人的风骨》,不仅是一首抒情诗,更是一封写给中国军人的致敬信,一幅绘就民族精神的壮丽画卷,一种让世人仰望并追求的军人精神!他明白地告诉我们:

中国军人的风骨,是五千年文明淬炼的钢,是无数英雄用生命熔铸的魂;是古战场上的旌旗猎猎,也是航母甲板上的战机轰鸣;是危难时刻的挺身而出,也是和平年代的默默坚守。

我相信,这份军人的风骨,早已融入进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为我们面对风雨时最坚实的底气。感恩军人“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感恩军人“保家卫国终不悔,绿色军营献青春”。感谢王成伦先生写的《中国军人的风骨》,让我们在和平世界里知道了幸福生活的真谛,致敬军人!

2025年8月24日上午于河南辉县市

☆ 本文作者简介:王姝晴(原名王秀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新乡市“三八红旗手”。著有长篇小说《太行女人》、长篇报告文学《太行石姑娘》《巾帼女杰刘志华》、电视连续剧剧本《太行女人》。发表短篇小说20余万字、发表短篇报告文学30余万字。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

Powered by 爱电竞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