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电竞

你的位置:爱电竞 > 新闻动态 >

1938年卫立煌访问毛主席,随即询问秘书:加入共产党是否合适?

发布日期:2025-07-10 12:58:53|点击次数:86

《——【·前言·】——》

卫立煌亲自跑到延安,登门见了毛主席,过没几天,他把贴身的中共党员秘书叫到身边,突然冒出一句让后来人都有些吃惊的话:“你说我参共产党怎么样?”其实,这事远不像表面看上去那样简单。

从“反共急先锋”到抗日同盟者

1932年6月,金家寨。

卫立煌刚调任第十四军的军长,还没来得及适应新环境,就被派去担任鄂豫皖的“剿共”总指挥。

他的任务一清二楚,就是要围堵红四方面军。后来金家寨一丢,红军往南撤退,国民政府为了表扬他的表现,特意在安徽金寨那儿设了一个“立煌县”,这名字就是专门用来赞赏他。

反对共产党,这事成了他的标志。

那时候,中央苏区的《红星报》好几回把卫立煌点名,说他是“国民党军里头最倔强的反共将领之一”,他的部队一现身,红军就得赶紧掉头走,可后来这一切都不一样了。

1936年,在西安,张学良把蒋介石给软禁了,杨虎城也让整个军队都跟着起了波澜。西安事变一爆发,蒋介石被逼得只好同意暂时停战,专心一致对付外来侵略。

卫立煌当时就在西安,被迫在“通电全国”的联合声明上落了名,这份文件在国统区里被当成了“赤化通电”。卫立煌心里明白这事儿分量有多大,可他依旧签下去了。

这件事在他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1937年10月,在忻口,卫立煌作为第二战区前敌总指挥,亲自坐镇调度,带领部队抵抗日军向北推进。

对面站着板垣征四郎,炮火一宿接一宿地没消停,日军想从晋中这块地儿硬闯进华北。正面对抗的是中央军,同时八路军第115师还在侧边捣乱搞袭击。

平型关那次小规模的埋伏,把八路军的真本事头一次摆在了他眼前。

忻口前线传来的消息,八路军打仗有章法,不胡来,不争着出风头,也没照顾老关系,大多采取夜里出击和点火的打法。

卫立煌的副官悄悄地说,这些共产党队伍,确实跟别人不一个样。

1938年正月初五,山西的前线阵地上。

卫立煌没按常规来,自己领着人直接踏进八路军总部,专门向朱德、彭德怀道了个新年好,既没提前打招呼,也没递什么文档,就只说了一句:“给你们拜个年。”

朱德赶紧起身握手,嘴边就冒出一句:“你能来,真是没想到呀。”

卫立煌开门见山地说道:“当前是在为民族而战,咱们眼下可是站在同一阵营。”

今年这场拜年仪式挺有分量的,前线的记者当天就发了稿,说:“国共高层一块儿过新年,八路军总部头一回这么敞亮地接待国军的将领。”

三个月后,大宁战事爆发,卫立煌麾下部队在大宁碰上了日军的突然袭击,被困在敌军包围圈里,接连发报都没动静。

当天傍黑,八路军359旅赶来,趁着夜色发动突围。卫立煌藏在马车后头,眼瞧着八路军冲锋队把绑腿拆下来当绳子,死死拉住日军机枪手,他忍不住说了句:“这才叫真打仗。”

就是这回,他铁了心,要亲自跑趟延安去看看。

延安之行——历史性的会面

四月十七号,天刚蒙蒙亮,卫立煌他们骑着马跨过延水关,踏进了陕北的地界。延川县的老百姓们自发排成长队,欢迎队伍一直没断过。“欢迎卫立煌副司令长官”“加强国共合作”的红条幅,从县城门口一直延伸到山路岔口,满满当当挂了一路。

毛泽东头天夜里就张罗好了迎接的事,专门让萧劲光他们骑着马,带着军乐队,早早跑出去二十多里地接人。

卫立煌也没那些虚头巴脑的客气,直接翻身下马,说:“我来见主席。”

窑洞巴掌大,桌子斜着摆,门帘还补了几块布。

下午三点钟,卫立煌在毛泽东的窑洞落了座,俩人碰头就聊正经事。毛泽东当时摊开一张作战地图,能清楚看见山西、冀中、晋东南这几块地盘上小日本的推进线路。

他手指着地图,语气急促:“要是太原丢了,那华北就要断开啦,这不仅仅是战场,更是咱们民族的根源地。”

卫立煌一句话也没说,只顾着在本子上划拉。等毛泽东把话说完,他开口道:“懂了,这其实比拼的是心气。你们盯着大局,我们只顾眼前。”

毛泽东稍微顿了顿,来了一句让旁人一头雾水的话:“这就对了。”

那天夜里,延安的高级领导聚在一起吃饭,晚餐挺朴素的,就是土豆炖羊肉,饭桌上的人也不多,毛泽东、朱德、林伯渠、叶剑英都到齐了。

毛泽东举起酒杯,开口说:“卫先生可是支那的虎将啊!”

朱德也跟着笑道:“跟日本人干,还得靠咱俩合力,这事八成成。”

卫立煌端起酒喝了一口,感叹道:“我在忻口看到你们打仗,确实不一般,说句实在话,部队真有规矩,也有股冲劲。”

第二天早上,去抗大参观了一趟。延安这边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就在山沟沟里,房子都是草房,黑板立在前头。学员们直接坐在地上,有的在那练枪法,还有的在操场上一边走一边朗诵《出师表》。

学员大多都是从敌后游击队挑出来的年轻小伙子,穿着打满补丁的军装,但一个个站得很结实,脚下特别稳当。

卫立煌瞅了有四十分钟,随口问道:“这么多人伙食怎么解决?”

罗瑞卿答道:“自家种地,自给自足。”

卫立煌点点头,没多说啥,那天他在自己的日记里写下这么一句:“中国要是有一百个抗大,日本人哪还有落脚的地方。”

晚上,鲁艺在河滩边搭起了舞台搞文艺晚会,节目有《黄河大合唱》、《放下你的鞭子》、还有《白毛女》的片段,出演的基本上都是文工团里的干部,还有延安那边的师生。

毛泽东和卫立煌,都挨着坐在草垫上看演出。节目散场后,卫立煌没有回到招待所,而是继续和毛泽东彻夜长谈。

到了夜里一点,窑洞里灯光还没灭,警卫员说,那一晚上聊的呀,既不是军事上的事,也不是政治观点,全围着人心打转。

第三天一大早,卫立煌就说想早点回去。

毛泽东亲自送他出城,两人一路骑马并肩前行,毛泽东临别时说了句:

“你碰上强劲对手,一次次吃了败仗也没退缩,这很少见啊,中国肯定记得你。”

卫立煌没有搭腔,嘴里淡淡吐出五个字:“我还会再来。”

思想转变与入党愿望

卫立煌从延安回来后,整个人有些不一样了,旁人未必瞧得出,身边近的人心里明白得很。他主动找那些共产党出身的学生聊,还特意安排他们担任参谋和机要的活儿。

文件上批注经常写着“建议多听听八路军那边的看法”之类的话。

军部门口吃饭也跟着变了样,以前桌上总是宴席、烟酒没停过,如今主粮成了小米饭配着青菜,流传下来一句话:八路军咋吃,他就咋吃。

更要紧的是,秘书也换了人。

赵荣声,安徽籍,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党员身份。

他是接到命令到卫立煌身边做秘书的,表面上说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正常调配,其实这事早就计划好了,赵荣声写东西有一手,记性也棒,说话向来不怕人。

头几个星期,赵荣声一句跟政治沾边的话都没讲。

一个月下来,卫立煌慢慢习惯让他负责“整理讲话要点”,这才发现赵荣声对抗战大势、对共产党那点政治主张都挺有见地,俩人也就有了坐下来唠嗑的机会,渐渐地还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他查完一摞文件,笔一撂,眼神锁住赵荣声:

“跟你打听个事,那个共产党……我能不能加进去?”

赵荣声一下子没反应过来,搞不清对方是认真的,还是打探消息,想了好一阵才憋出一句:“这事儿,我得去问下上面。”

卫立煌点了点头,补充道:“我不是随口说说,这事儿我是早就考虑明白了。”

当天夜里,赵荣声起了笔,原打算给延安寄封信。转念一想,信封没寄出,索性掉转马头,直接赶去了西安,去见林伯渠。

林伯渠正是赵荣声的顶头上司,这人也管着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的一切事务。

赵荣声和林伯渠碰面,把卫立煌说的话一字不落地转述了过去。林伯渠听得很仔细,没立马回应,只是静静地想了好一会儿,最终开口说:

你转告他,踏实点,当个革命派里的国民党员,对国家会更有价值。

赵荣声应了一声就离开了,卫立煌也没忙着多问一句,神情里透着心里早有数的样子,照旧忙活手头的事。

就在这一年,卫立煌打着“国民党第二战区副司令”的名义,私下帮衬八路军。

咋说呢,没有啥正式批文,也没弄个字条,他直接大手一挥,一下子就送了100万发子弹、25万颗手榴弹、180箱牛肉罐头,还有三师的夏季军装、医疗设备、电话总机,统统给运到太行山去了。

上面没人追问,他也没主动讲,八路军那边收了东西,也都没嚷嚷。

有人纳闷问他为啥这样,他就回了句:“咱自家人,没必要计较这些。”

组织的回应与历史的选择

赵荣声回来的时候,手里带着封信,落款写着“胡服”,内容不长,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

你只要还能留在卫立煌身边,那就算是干得不错了。

胡服,就是刘少奇。

组织那边没同意批卫立煌的入党申请,赵荣声也没被组织劝退。

中共中央看法很清楚:卫立煌的身份确实有点特殊,分量也不小,这当口儿把他拉进党里,反倒可能让他为难。眼下正逢抗战要紧关头,搞好统一战线比什么都重要。

卫立煌心里亮堂了,慢慢把“我能做点啥事儿”放在了“我能混成啥样”前面。

他不提入党的事了,问题也少了,倒是做事越来越勤快,实打实地一件接着一件干起来。

1942年,太行山那边的战况变得紧张,八路军缺医少药,他绕过层层军令,设法调来一批西药,还专门写信表态:“不按公文流程,不用报销,也不会追究。”

1947年春天,巴黎那头,卫立煌打着“留欧考察”的旗号在法国停留时,悄悄与物理学家汪德昭碰头,托他亲手写了一封电报送到延安。他当时写道:

“我想赶紧让内战收场,愿意帮忙推动和平统一,说到底,我肯定是站在老百姓这一边。”

这还是头一回,他用自己的名字表达了立场。

1948年1月17日,蒋介石又一次让他出任东北“剿总”总司令。

表面上职位提升,实际上是把他往火坑里赶。卫立煌到任以后,总是拖着没发起进攻的指令,对林彪部队的兵力布置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内线档案里留有这样一句话:

“宁可丢了地盘,也不能丢了骨气。”

1949年春天,南京城沦陷就在眼前。

卫立煌悄悄从南京撤离,去了香港,对蒋介石让他去台湾的邀请一点没动心。身边人好奇他接下来打算去哪,他只留下一句:“瞅北边。”

同年2月,他写了封信给朱德,托付照应留在大陆的老母亲。

朱德看完后,立马批转给毛泽东,毛泽东当天就批给邓小平和贺龙:“要好好安排照看。”

1955年,卫立煌回到国内,成了首位从海外返乡的国民党高层将领。

身边有人再提当初为啥没去共产党那边,他就回了句:

有些东西,咱们心里清楚就行,没必要全都摊开来说。

Powered by 爱电竞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