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一个曾经在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兵工厂转型成功后竟然落得厂房废弃的结局? 在云南曲靖市麒麟区三宝镇就有这样一个令人唏嘘的地方云南机械五厂。
1964年随着三线建设规划确定云南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被同时赋予三线和一线的双重使命。 两年后的1966年云南机械五厂开始筹建最初选址在宣威羊角地镇偏坡村。 由于地理环境不佳1968年不得不重新选址最终落户曲靖市麒麟区三宝镇由国营陵川机械厂、国营太行机械厂和国营江南机械厂共同援建。
这个厂子可不简单主要生产67式82毫米迫击炮是地地道道的兵工厂。 出于保密需要它对外使用军工代号“国营9807厂”。 当时的三线厂建设遵循“靠山、分散、隐蔽”的原则所以厂区选在了远离城区的地方。
1970年生产车间建成投产后厂区开始配套建设生活设施。 员工宿舍、学校医院、游泳池、俱乐部一应俱全规模宏大得就像个小城镇。 在这里职工和家属的衣食住行学全都能在厂区内解决形成了一个闭塞不封闭的特殊社区。
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三线建设结束和国际形势变化军品订单大幅减少。 9807厂和许多三线厂一样面临生存危机不得不转向民用生产。 他们最初尝试生产和面机、馒头机、电动折叠椅等产品都未能扭转困境。
转机出现在1980年。 工厂开始向汽车产业转移1983年正式更名为蓝箭汽车制造厂。 他们生产的蓝箭牌轻型卡车在那个年代可是稀罕物销售异常火爆经常出现顾客带着现金排队购车的场面。 由于业务扩张工厂还在曲靖麒麟区南宁北路新建了分厂。
1992年工厂与玉溪卷烟厂合作成立云南红塔轻型汽车公司。 五年后的1997年又与一汽集团强强联手组建了一汽红塔云南公司。 这一系列合作让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三线厂转型的成功典范。
令人不解的是就在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最初的老厂区却逐渐被废弃。 如今偌大的厂房只有一个车间还在生产其余设施大多闲置。 当年热闹的宿舍楼、学校、俱乐部都变得冷冷清清只有斑驳的墙壁还在诉说着往日的辉煌。
这种情况并非个例。 在陕西汉中生产军用运输机的012基地也经历了类似命运。 上世纪90年代012基地组建了陕西飞机工业集团成功研制出运8军用运输机原来的厂区也逐渐荒废。
湖北十堰的第二汽车制造厂(现东风汽车集团)虽然转型成功分布在鄂西山区的老厂区也有不少被废弃。 这些厂区当年都是按照“靠山、分散、隐蔽”的原则建设的如今却因为地理位置偏僻而难以继续利用。
据不完全统计到80年代末全国三线企业中有约30%因转型失败而破产或停产导致数百万职工下岗。 即使转型成功的企业也往往面临地理劣势、人才流失、配套产业缺失等挑战。
当年三线建设时期全国在三线地区建设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投资总额达到2000亿元。 仅在云南地区就布局了50多个三线项目涵盖了兵工、航天、航空、船舶、电子、核工业等多个领域。
三线企业实行的是“企业办社会”的模式每个厂区都配有学校、医院、商店、电影院等设施形成了一个个独立的小社会。 职工子女可以从小在厂办学校就读毕业后直接进厂工作几代人都在同一个厂区生活和工作。
这种模式在计划经济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却显得难以适应。 地理位置偏僻导致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人才引进困难原材料和产品运输成本高这些都是三线企业普遍面临的难题。
云机五厂所在的曲靖地区当年还布局了其他三线企业。比如生产军用光学仪器的云南光学仪器厂(国营298厂)生产军用电子元件的云南电子设备厂(国营999厂)等。 这些企业大多经历了类似的转型阵痛。
1983年国家成立三线建设调整改造规划办公室开始对三线企业进行调整改造。 主要措施包括关停并转一批企业搬迁一批企业到中心城市保留发展一批企业。云机五厂选择了保留发展老厂区还是难以避免被废弃的命运。
现在当你走进云机五厂老厂区还能看到当年建设的苏式厂房红砖墙面已经斑驳结构依然坚固。 厂区道路两旁的白杨树已经长得粗壮挺拔只是少了往日人来人往的热闹景象。
老厂区的俱乐部曾经是职工和家属娱乐的地方每周都会放电影节假日还有文艺演出。 现在俱乐部的大门紧闭透过破损的窗户可以看到里面空荡荡的舞台和座椅。
厂办学校的操场上长满了杂草教室里的黑板还挂在墙上只是再也没有孩子们的读书声。 游泳池也早已干涸池底堆积着落叶和泥土。
只有那个还在生产的车间机器轰鸣声让人依稀想起当年的辉煌。 工人们操作着现代化设备生产着汽车零部件规模已经大不如前。
当年参与建厂的老工人大多已经退休他们的子女很多都离开了这个地方去城市里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 厂区里居住的人越来越少社区也逐渐失去了往日的活力。
据说在80年代鼎盛时期云机五厂职工总数超过5000人加上家属有上万人生活在厂区。 现在留在老厂区的人不到鼎盛时期的十分之一而且以老年人为主。
这些老人经常聚在一起聊天回忆当年的辉煌岁月。他们会说起生产迫击炮的严格工艺要求说起转型时期背水一战的艰难说起蓝箭汽车供不应求的盛况。
说到现在厂区的冷清他们都不免感叹唏嘘。 一个转型如此成功的企业为什么就保不住最初的老厂区呢? 这个问题可能没有标准答案。
三线建设是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产物那些分布在深山中的工厂承载着一代人的青春和梦想。 它们为国防建设做出过重要贡献也为后来的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代变迁这些工厂面临的挑战是实实在在的。 交通不便增加了物流成本地理位置偏远难以吸引人才社区功能萎缩导致生活不便这些都是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云机五厂的老厂区虽然大多废弃并没有被完全遗忘。 偶尔会有当年的职工或他们的后代回来看看在旧厂房前拍照留念寻找当年的记忆。
有些艺术工作者也会来这里采风用画笔或相机记录这些工业遗产。 他们认为这些老厂房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是工业时代的历史见证。
当地政府也在考虑如何保护和利用这些工业遗产。 毕竟它们不仅记录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发展历程也承载了许多人的集体记忆。
是保护这些工业遗产面临很多实际困难。 维护老厂房需要资金投入开发利用需要专业规划周边配套需要完善提升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相比之下一些地理位置较好的三线厂转型后发展得更为顺利。 比如重庆的许多三线企业利用城市的辐射效应成功实现了转型升级老厂区也得到了更好的利用。
像云机五厂这样选址在相对偏僻地区的企业老厂区的命运就难免令人遗憾。转型成功了企业做大了最初的地方却慢慢沉寂下来。
这种反差让人不禁思考:究竟什么是真正成功的转型? 是企业在市场上生存下来并获得发展还是能够保留住那份历史的根脉?
也许这个问题没有非黑即白的答案。 每个三线厂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轨迹每个老厂区都有自己不可复制的故事。
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尽量记录下这些故事让后人知道曾经有那么一个时代有那么一群人在深山里建起了一座座工厂为国家的国防和工业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云机五厂的老厂区虽然大多废弃那段历史不应该被遗忘。 那些斑驳的厂房、空置的学校、干涸的游泳池都在诉说着一个时代的辉煌与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