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深处那艘锈迹斑斑的军舰,像一颗钉子,扎在仁爱礁的珊瑚礁上,一扎就是二十多年。这不是什么风景,而是一出荒诞地缘政治剧的舞台布景,道具便是这艘二战时期就在海上浮沉的“马德雷山”号登陆舰。它如今已千疮百孔,却偏偏被赋予了非比寻常的“使命”,静静地在那里解体,也撕扯着南海脆弱的和平。
故事倒不复杂,却透着算计。时钟拨回1999年5月,那是个让中国人民刻骨铭心的日子——北约炸弹落在了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举国上下沉浸在悲愤和怒火中,几乎就在同时,菲律宾海军的“马德雷山”号却悄无声息地驶向了仁爱礁。接着,它以一种戏剧性的姿态“趴”在了礁盘上,对外宣称是“机械故障”,需要临时搁浅。
谁都知道,这哪是什么故障,分明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坐滩”行动。北京当然立刻表达了强烈抗议,要求马尼拉把这堆废铁拖走。菲律宾口头上答应得好好的,一副“马上就办”的样子,但行动上却迟迟不见动静。他们深知,一旦撤走,再回来就难了。于是,一次“临时的”搁浅,硬生生被拖成了南海地缘政治中一个持续发酵、极度棘手的麻烦。
这艘破船从此赖着不走,上面不仅驻扎着菲律宾的几名海军陆战队员,马尼拉还年复一年地想方设法,试图往船上运送钢筋水泥等建材,妄图把这艘眼看就要散架的老爷船加固,变成一个永久性的军事存在。
这招其实并不新鲜,回顾历史,菲律宾自上世纪中叶起,就通过类似非法占岛、改名换姓(比如把南沙群岛非法改称“卡拉延群岛”)等手段,偷偷摸摸地侵占了中国南沙群岛的几个岛礁。仁爱礁这出戏,不过是其惯用伎俩的又一次上演,核心目的就是想在中国家门口设个眼线,尤其盯着中国在附近礼乐滩的活动,同时不断制造他们非法占有的既成事实。
从历史和法理上看,仁爱礁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南沙群岛的一部分,这点清清楚楚。早在1935年,当时的中国政府就将其列入中国版图,明确命名。现在,仁爱礁归中国海南省三沙市管辖,这是无可争议的主权事实。只是在赤裸裸的现实主义政治操作面前,这些铁一般的证据有时似乎显得有些无力,让人感到一丝无奈。
按理说,自家地方被一艘破船堵了路,直接上去拖走或者清除,似乎是最干脆利落的选择。但北京为什么这么多年来始终没有采取这种“硬碰硬”的手段呢?原因远比一艘船、一个礁盘要复杂得多。
南海这盘棋,从来不是中菲两家的对弈,棋盘上早已挤满了各种玩家,尤其是那些域外势力。美国就是其中最积极的搅局者,他们巴不得南海生乱,这样才有借口趁机介入,维护其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
自从推行所谓的“重返亚太”战略以来,美国对菲律宾的支持就毫不掩饰,军事援助、联合演习、情报共享,一波接一波。最近几年,美军甚至出动P-8反潜巡逻机,直接为菲律宾往仁爱礁运送补给的船只“护航”,还特意把拍摄到的影像资料提供给西方媒体,配合着大肆渲染中国的“威胁”,煽风点火的意图十分明显。
不光是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也被美国拉进了这个圈子,时不时地出来给菲律宾站台、打气。菲律宾之所以敢于在仁爱礁问题上反复挑衅,搞这些“灰色地带”的边缘行动,正是仗着有这些外部势力的撑腰。
他们不怕把地区和平推到悬崖边上,因为一旦中国采取强硬的物理清除措施,很容易被这些国家抓住把柄,指责中国“欺负小国”、“破坏地区稳定”,从而引发局势骤然升级,这恰恰是某些国家最乐见的局面,正中他们的下怀,也可能打乱中国长期坚持的和平发展外部环境。
菲律宾国内一些政客也看准了这一点,将南海问题当成了捞取政治资本的工具。他们通过在仁爱礁问题上表演强硬,迎合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同时也满足某些大国希望他们充当马前卒的期待。
别忘了2016年那场所谓的南海仲裁案,本质上就是一场赤裸裸的政治操弄,妄图用一张没有约束力的“法律废纸”来否定中国上千年的历史权益和国际法赋予的正当权利,其荒谬程度早已被国际社会看穿。
既然硬碰硬代价高昂,而且正中对手下怀,那面对这种僵局,我们难道只能被动地看着这艘破船在那里碍眼、生锈吗?当然不是。一种更加巧妙、更加迂回的思路正在浮现:既然主权问题高度敏感,容易被炒作,那不妨将聚光灯暂时移开,转而聚焦一个更具普遍性、更容易获得国际社会认同的议题——环境保护。
仁爱礁及其周边海域,是南沙群岛重要的珊瑚礁生态区,这里的海洋生态系统极其脆弱,经不起折腾。而“马德雷山”号这艘军舰,在礁盘上钉了二十多年,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持续的污染源。想想看,一艘老船,船体不断锈蚀脱落,里面残留的油污、重金属,再加上船上那几个人员长期产生的生活垃圾,二十多年来都在源源不断地泄漏到周围海域,这对这片珍贵的珊瑚礁生态造成了难以逆转的破坏。
科学研究数据和清晰的卫星图像都早已证实,仁爱礁周边的珊瑚正在大面积白化、死亡,曾经丰富的渔业资源也因此衰退。去年菲律宾方面在附近搞的那些所谓“演习”,军舰更是直接冒着滚滚黑烟,更是将污染问题推向了新的高潮。
于是,一个新的博弈逻辑就此形成。中国可以暂时将主权争议的锋芒内敛,转而高高举起环保这面大旗。
第一步,可以积极支持独立的科研机构和环保组织,持续对仁爱礁海域进行高强度、常态化的环境监测,收集并公开“马德雷山”号作为污染源的确凿证据。用科学的报告、清晰的影像和翔实的数据,向国际社会揭示,到底是谁,在南海腹地制造着一场持续的生态灾难。
第二步,在证据充分的基础上,占据国际法理的制高点。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关于保护和保全海洋环境的普遍义务条款,再次向菲律宾发出正式照会,但这次的重点不再仅仅是主权声索,而是要求其切实履行国际环保责任,立即停止污染行为,并最终移除这个巨大的环境威胁。
这不再仅仅是两国的领土争议,而是维护国际海洋法秩序、保护全球海洋公共利益的正当要求。
第三步,利用多边平台形成国际舆论压力。将收集到的环境污染证据提交给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国际海事组织(IMO)等相关国际机构,呼吁国际社会共同关注南海的生态危机,通过外交途径,在国际道义和法律层面孤立菲律宾这种破坏海洋环境的行为。
最后,在拥有充分的舆论和法理支持后,中方可以适度升级现场管控措施。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以“保护海洋生态、防止污染扩散”为由,在仁爱礁周边划设临时性的生态保护区或航行限制区。
对于那些试图闯入、为破船运送加固物资的可疑船只,中方海警或相关执法船只可以依法依规进行检查、警告、限制,甚至在必要时予以驱离。此举既能有效地阻止菲律宾加固“坐滩”船的图谋,又在行动上进一步凸显了菲律宾赖在那里的行为对海洋环境构成的现实威胁,让全世界都看到谁才是麻烦制造者。
它将菲律宾从其长期以来试图扮演的“小国受大国欺凌”的“受害者”角色,一把推到了“环境破坏者”的被告席上。
如此一来,马尼拉就陷入了进退失据的尴尬境地:如果他们继续任由那艘破船留在那里,不断锈蚀、污染,就必须在全球聚光灯下背负破坏海洋生态的黑锅。他们所依赖的外部支持者,即便想挺他们,也很难在环保这个全球日益关注的议题上公然为其背书。毕竟,没有哪个国家愿意公开与一个“环境公敌”站在一起。
反过来讲,如果菲律宾最终迫于国际舆论和道义压力,不得不将这艘破船移除,那么中国便兵不血刃地化解了仁爱礁的僵局。这不仅意味着中国收回了对领土的实际控制,更重要的是,通过高举环保大旗,中国在全球海洋环境治理中展现了负责任的大国担当,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和话语权。这盘棋,赢得既巧妙,又体面。
更深层的意义在于,这一策略让那些试图在南海浑水摸鱼的域外搅局者感到异常难受。他们习惯于将南海问题简化描绘成“大国欺凌小国”的叙事剧本,以此来介入和干涉。但当博弈的议题切换到环境保护时,他们这套叙事就显得苍白无力,甚至站不住脚了。
他们或许可以为“盟友”的主权声索站台,但却很难为一个污染海洋的破船进行辩护。环保,是一个超越主权争议、更易获得广泛支持的切入点。
时间,也在这场对峙中扮演着最微妙的角色。只要中方能够有效阻止菲律宾对“马德雷山”号的加固和补给,这艘已经病入膏肓的老船自然解体只是时间问题。中国要做的,就是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战略耐心,用智慧、规则和道义,而非蛮力,静待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那一天。
仁爱礁的僵持,是整个南海复杂局势的一个缩影。它考验的不是谁的军舰更大、拳头更硬,而是谁的智慧更高、战略更具耐心。过去,中国靠着高超的智慧和坚韧的毅力,守住了南海的广阔疆域。现在,面对新的挑战,同样需要用智慧来化解眼前的困局。
将敏感的主权问题与具有普世价值的环保议题巧妙地捆绑,既守住了底线,又占据了道义制高点,这无疑是一种高明的策略。
这种策略如果成功,不仅能为最终解决仁爱礁问题提供一条现实可行的路径,其积累的经验也能为处理南海其他类似的岛礁争议提供一个范本。
它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一种不同于传统大国间剑拔弩张、硬碰硬的解决方式,即在坚决维护自身核心利益的同时,也展现出建设性的大国担当和维护国际规则的意愿。南海的未来,不应由炮舰来决定,而应由区域内的智慧、合作和共同的责任感来塑造。
说到底,仁爱礁是中国的,无论用什么方法,谁也拿不走。菲律宾靠着一点小聪明和外部援助,或许能在礁盘上赖上二十多年,但棋局已经悄然改变。北京显然已经布下了一盘更大的棋,正耐心等待着对手的下一步。至于马尼拉这次要如何接招,这出戏才刚到精彩处,全世界都在看着。